【晚读随感】:正念
【晚读随感】:正念
当我们因为情绪和注意力被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意干扰而困扰时,尽管迫切地需要稳定,但透支感仍然会早于你看到清晨的太阳而出现。这还不是重要的,因为接下来,无论是彷徨紧张无聊还是焦虑,都会逐渐沉淀出新的习惯。
回归正念。
正念(Mindfulness),这个词虽然是学术界带来的,但人们更容易联想并接受它的佛教起源。西方学者总期望将玄之又玄的意识活动解构开来,尤其是像正念这样的“纯粹意识”。虽然有关正念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中,但就目前已经完成的解剖来看,正念核心要素所包括的意识和注意确实构成了个体建立认知的基础。
对内外环境的感知或意识,必须是全面和无条件的,如果感知或意识是选择性的,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个体注意力的分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选择性注意。在选择性注意的情形下,个体行为和判断就不可避免的进入偏狭。
正念的关键特征是,需要对当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保持开放并善于接受。这与金庸先生所构思的吸星大法极为一致,练功时“需令丹田常如空箱,恒似深谷”。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各种功力为我所用而避免走火入魔。
回到学术体系下,具有正念的个体与其内在思想能够保持足够的距离,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想想看吧,这理论实践起来应该有多难。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就已经烧脑,而正念是要让你与你的那个思保持距离。也就是说,如果告诉笛卡尔我思我思故我在,他还必须要能够接受。
特别值得表扬的是,在英文建构“正念”的体系时,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加上right,也就是说right mindfulness才是“正念”的原始含义。类似的词语在中文中也常有,例如,中国人讲“朋友”其实就隐含了“好朋友”的意思等。他们能这么想,可以看出他们对东方语言范式的懵懂。
冥想以及其它方式,不仅可以调整觉知和注意,还可以提升个体的整体道德意识,这表现在正念练习者会更加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破坏社会道德、是否对他人造成可能的伤害等。这与夫子所宣扬的“仁”就一致了。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世界大同需要个体的正念。只是万物互联之后就更是不可能了,“已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