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学习(一)

聪明学习者的学生手册3|有效学习如何发生?(一)
文/简书爱
1
人类的学习机制十分复杂,为了完成成功的学习,学习者需要将新知识或经验整合到他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这是人类学习的门槛,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完成,那么学习便没有发生或是无效。
而这,往往只是开始。学习者成功“学习”之后,将有更长远的路要走。人类学习,是为了在高度复杂的环境下更理想地解释、解决和预测问题,提升环境适应和生存的智慧。在这个前提之下,知识成为必要的基本需求,犹若下厨的食材、炼制金属的原料。
然而,光有食材而不会做菜的厨师是没有用的。对一个没有下厨经验和知识的人来说,即便拥有一批很好的食材,他也不见得能够做出一桌好菜。
这便是现在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都与彼此产生矛盾的原因。首先,不少现代家长,特别是“怪兽家长”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而常常将责任推到老师身上。比如,上补习班的孩子,测验分数没有提升或者下降,劈头就唯补习老师是问!
再者,家长们往往也不知道学习为何物,这是关键的要害之一。他们通常只能按照自己过去上学的经验来评断孩子的学习情况,及引导他们学习。有时候,这会造成他们过度重视测验分数、考试成绩,仿佛那就是一切。在他们眼里,报告上的数字同等于孩子的学习成果,甚至把数字和孩子的努力、智力或孩子本身画上等号。可是,有考过试的我们都清楚了解,测验分数所代表的,更多是考生的记忆力、运气和身体及精神状态,并不是纯粹的学习能力及成果。
从前的教育是有瑕疵的,这一缺陷这样代代相传下来,以至于越传越歪,家长不知道学习是什么,孩子,即学生本身也不清楚。
更糟的是,老师亦是如此。如果明白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知识重要,如同厨师的能力比食材更关键一般,老师应该明白,教育理应是“授之以渔”的存在。
但由于某些老师也跟家长一样,光用自己老师教育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学生,再加上设计不良的教育制度,学校变成了一个将“一把又一把,数之不尽的鱼强加在学生身上”的地方,即所谓“填鸭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到痛苦不说。更糟的是,离开了学校,学生就因为不会抓鱼,而常常面临粮食匮乏,必须挨饿受冻的惨况。当然,这里的粮食指的是“知识”这个精神粮食。
于是,家长、老师和学生,在教育环境里形成一个怪圈。家长给老师施压的同时,又向孩子施压。老师、补习老师转而把家长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学生为此必须承担来自两方面的压力。大多数人的童年、学生体验和经历,便在如此情况下恶性循环,导致几乎所有人一听到学习,大脑中即刻浮现的同义词是压力、压力、压力!
求学生心理阴影面积。

想想真是可怕。这让大部分人痛恨、厌恶学习,一旦走出校门口,就一去不回头。更甚者扔书、烧书,能够发泄的,都尽量发泄了。他们与书本和学习势不两立,发誓再也不要继续这种“孽缘”。殊不知,这也许会让他们未来的路走得磕磕绊绊。
这种现象,更容易造成许多所谓“专家”,打着“权威”、“科学”的幌子,花式撒狗粮,哦不,花式撒精神粮食,迅速凝聚一群“偶像崇拜的粉丝”,如若新兴宗教,还练成急速吸金大法。这样也还不算差,钱花出去,有学到东西,都是值得。最怕是网路上各种各样造谣的“伪科学”,让很多人为之疯狂,对自己作出许多奇奇怪怪的事,以至伤害了健康也不知,如,“常做‘眼球操’能治高度近视”。
从种种情况看来,我们了解到,家长和老师都有责任弄清楚“学习是什么”,以减少在教育过程中,对学子的负面影响;而学生,更迫切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为此,我们有需要厘清,有效的学习,必须经过哪些阶段。
2
在这场学习之旅,最重要的存在,非炼制意义的熔炉莫属,也就是学生本身。
教育的本质,建立在学生先有概念的改变上,即学生的认知改变,使他们为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做好准备,完成学习的迁移。因此,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无法取而代之。
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如果学习者本身对学习毫无动机,或者不愿展开学习行为,不论教师如何用力,还是没有办法在学习者身上创造学习成果。毕竟,学习者只有在为学习制造出一层意义时才能占有知识。这个道理,就如别人不能代替他人思考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投资自己的项上人头是很有价值的事,也是为什么说知识是别人偷不走、无需缴税,更不会贬值的财富的原因。
由于这个缘故,为学生制造学习动机,也成了教师的任务之一。
3
那么,学习具体发生的历程,有哪些呢?
自从人工智能崛起,人们倾向于将人脑和电脑做类比。举例来说,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和人类学习的过程是有共通性的,因为“机器学习”原理上就是模仿人类智能的。它们都展现了智能的形成,须经历“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阳志平老师的文章《如何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系统? 》中提到,「机器学习」是从外界输入历史数据,形成自己的计算模型,然后再用模型判断和预测未知数据的过程。换到人类的学习过程,是根据外部经验和学习的知识构建自己的思维决策模型,然后再去预判未来。
这跟我们之前提到的,人类学习是通过运用知识,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假设,来做决策以解释、解决和预测问题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不同的是,相较于“假设”,“模型”是更复杂的存在,而且,它往往经过验证而更准确、稳定,也更加通用于不同的情境。
我认为,思维决策的模型,是深度学习的产物,与我们一般提到的学习有所区别。 我们将于后续文章讨论。
那么,回来看我们的学习过程。 “输入-处理-输出”的说法,确实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但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学习阶段有哪些特征、可以做什么努力的学习者来说,还是不够的。针对这点,我个人更偏好4think部落格经营者兼作者杨大辉,在其著作《深度学习的技术》提出的学习层次。他认为,学习分成五个层次,学习者停留或达到的学习层次决定了其学习深浅,学习深浅又决定了他的成长速度。
套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说法,层次与种类的区别是,种类是样样都不同的,而层次却是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也就是说,层次意味着渐进的过程,第一层次的重点并不会在第二层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又在第四层中…… 以此类推。最高的层次,将包括所有的较低层次,甚至超越所有层次。
《深度学习的技术》的学习层次依序为:“记”、 “理”、 “网”、 “拓”、 “活”。
注:原书第二层次为“懂”,我将其改为“理解”。
记忆:
记忆是最低层次的学习。像我个人在大学以前,习惯也擅长用记忆来应对考试。这是非常偷懒的做法,却异常适合现在学科和课纲过量、测验频繁的教育制度。如果有过人的记忆力,就可以在每一次考试都取得优异成绩,形成一种优秀学生的错觉。其缺点是,这种学习方式普遍运用短期记忆来达到记忆效果,也就是说,时间一过,记忆被清理掉,学习者对该知识便不复回忆,更不用说做到学习的目的——运用。
即便成功将记忆储存到长期记忆中,还是会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而无法很好地使用学到的知识,或者直接无法使用。比如,高中时选择成为理科生的我,纵使当时名列前茅,毕业之后还是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我如今虽然已经大学毕业(因为更加偏爱写作、文学和历史,所以转文科了),却仍无法说明细胞的生理运作过程,搞不懂物理化学的基础概念、理论。
我当时候的做法,仅仅把书里的知识和文字,如复印机一般,相同地搬运到考卷的答题纸上,换取账面上的高分。因此,我们需要再重申一次,单是记住知识的学习,严格上来说,是不能算为学习的。在这个阶段,真正的学习尚未开始。

当然,作为学习层次的第一个阶段,记忆是包含在其余所有层次内的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讨论。
理解:
理解,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学习的关键之一。在这个层次,学习者开始“认识”知识,然后才试着判断其正确性。
人们一般低估理解的复杂性和困难,误以为理解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递过程——有说就一定有收到,收到就一定理解,理解的信息内容,通常接近说话的人原本的意思。其实不然。理解涉及信息的“解码”过程,事实上,每个人对信息解码的能力都不是一致的。而且,人类语言在传播上存有缺陷 。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先有概念和经验,去解读新的、未知的知识。这是学习者认知改变的第一步,由于其困难,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和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还花费心血,特别书写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人们在阅读书籍和其他读物时,提升理解能力的一套指南。
网络:
形成网络,是学习的另一个关键。这个层次的重点,理论上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系统内,找到新知识的“落脚之地”,对其进行“组块”。但我更赞同杨大辉把它称为“网”。因为,在这个阶段,人们不仅需要把新学的知识——经过理解的信息,跟自己原先的知识进行对比和整合,如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识系统,还需要将新知识和系统内的知识进行排列、互相连结,以融会贯通,用《深度学习的技术》原话来说,叫做“把知识编织成了网”。
来到这个阶段,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姑且算是结束。其知识结构已产生变化,达成他认知上的改变。但是,学习者的行动未必改变,他还需要实践该知识的价值。
拓展:
这个层次并非必要的学习过程,但它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在一般学习中,浅显的知识在理解之后,与旧知识融会贯通,就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拓展则是超越这些知识的本质,将看似无关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组合、连结,炼制出新的意义,以产生(上文所提)能重复使用于不同情境的思维决策模型。最理想的结果是,当结合多个领域的思维决策模型来解释、解决和预测问题时,能促成合奏效应(Lollapalooza effect)。

合奏效应由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提出。其本质是指解决问题时,发生1+1>2的成果,类似于连锁效应。这是深度学习的理想目标。
我把善用各领域的思维决策模型来解决问题,以达成合奏效应的能力,理解为智慧的一种表现。
拓展的本质是思考——对知识点和问题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拓展的前提是掌握思考对象的本质。
当然,若无一般学习层次的奠定,即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整合,是无法实现深度学习的。
活用:
这一层次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是最终目的。无论是一般学习的成果,还是深度学习的成果,知识的价值,必须与生活连接,才能实现。
活用即直面问题,是问题的产生,也是问题的结束。学习的动机,便就此诞生。因此,活用,与其说是学习的终点,不如说是学习的起点。
小结
学习一项新知识,需要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神经连结;复习旧知识,是强化旧的神经连结(有时也会创建新的,如“温故而知新”),可就如芭芭拉教授的《学习之道》里面说的,哪种神经模式都需要时间。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一项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你是真心想学好,而非但求速成的话。
身为学习者,你必须弄清楚自己的目标。速成不是做不到,甚至一天内就行了。但这类的成果,通常只会短期内改变短期记忆的某些结构和神经连结,不会持久。如果你希望学得好,却采用这类的方法,根本就是自相矛盾,如同要到西方却拼命往南奔走,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或者实际上是多么地努力,你认为需要绕完地球几周,才会到得了目的地呢?
由此得知,学习者的目的为“真正学好”时,“速成”的说法是滑稽的、自欺欺人的。 除非你只有短期需求(像是迫于应付考试XP),否则世界上没有所谓速成的东西。
就连研究杰出人物塑造关键要素的科学家,《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对其研究成果也说明,人们若想获取专业特长,很大程度上是改进人们的心理过程(在某些行业或领域中,还包括改进那些控制着身体运动的心理过程)、身体功能等等。各种需要改变的要素,要融合到杰出人物身上,是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10年之久,甚至更长的时间。
研究人员研究了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实现了创新的创造型天才,结果发现,创新的过程总是一个漫长、缓慢、反复的过程。 ——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刻意练习》
我在自己的文章及演讲中,总是传递着同一些基本的信息: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 ——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刻意练习》
我的解读为,无论知识或技能,在相同努力的条件下,练习时间更长的学习者,将有更好的学习成果。即便学习策略为刻意练习,仍旧存在“学习时长”的条件,即同样需要时间完成学习过程,或达到优秀成果,没有捷径可走,绝无速成方法!
学习需要时间逐渐成形;学习需要时间累积。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学习者,切莫贪图捷径,误信速成说法,或者像我从前那般,在学生时期选择单纯用记忆来学习,以求快速有效。走远了之后回首发现,这其实是非常吃亏的做法。这个选项,只有在学生时期吃香,成年后,深受其害方知其弊,被自己的懒惰所累。我想,这便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吧?而且,还只属于耍小聪明的那种。
同时,家长、老师们也务必了解这点,不要再把孩子逼得用记忆来学习,而不去理解吸收,更不该因此感到光荣,甚至拿去炫耀。你知道的,这只有把他们害惨。
参考文献
- 德烈·焦尔当(André Giordan),《学习的本质》(Apprendre)。
-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How People Learn)。
- 杨大辉,《深度学习的技术》。
- 斯科特·扬(Scott Young),《如何高效学习》(Learn More, Study Less)。
- 阳志平,《如何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系统? 》。
- 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 《学习之道》(A Mind for Numbers)。
-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 《刻意练习》(Peak)。
Changelog:
- 2018-10-13 完成初稿,首发于简书。
这一次的分享就到此为止,感谢大家阅读。如果您曾被我的文字打动,请关注我。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打赏我。如果不方便打赏,没关系 ^_^ , 请帮我按个❤,好吗?如果更够帮我分享,就更感谢您了!

最后,温馨提醒您:
- 以上的言论仅代表我的个人见解和观点,如果有其他不同的意见,请在下方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如果我有说错、不适当的地方,也请大家热心留言,帮我指出和纠正,谢谢!
- 文章版权为作者所有,转发请告知,有好东西跟朋友们分享,再次感谢各位阅读!祝您阅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