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

守住这荒凉大地,在南网开出花来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16民本  卢林丽

换流站四周厚重的墙壁,是两个世界的隔离带。冰冷的机台一字排开,屏幕上滚动的任何数字,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用日日夜夜的坚守,点亮万家灯火。

“南网人24小时不间断值班。我在上班的时候,我的朋友在休息;我在休息的时候,我的朋友在上班。明明就在一个城市生活,一起吃饭这件平常的事都是很难得的。”这样的生活,于我们而言,无疑,是枯燥的。

“以前比较枯燥,现在习惯了枯燥。”梅师傅打趣地说。

在我们进入楚雄换流站时,梅琦龙和他的徒弟已经连续值班数小时了,他们身着蓝色的工作服,笔挺地坐在冰冷的机台前,两眼有神地盯着面前这些“大家伙”。这些“大家伙”可不简单,据悉,换流站内大到换流设备,小到一颗螺丝钉可都在这些“大家伙”的监控范围内。当站内机器设备出了任何问题时,这个信号会及时地传递信息给总控室,以便于工作人员们迅速、及时地排除系统问题。,谈话的过程中,总控室内就响了两次警报声,而就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这个警报声反应的系统问题就迅速得到排查并解决。“你看,这个故障出现后,我们的监控设备会及时反馈成红色的数据显示在我们的屏幕上,当我们收到警报声传达来的信息后,就会立即派人去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当故障排除后,警报声反馈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此时屏幕上的红色数据就会变成绿色,绿色表示这个故障已经排除。”梅师傅说。

而如何将系统接收的信息及时反馈并加以解决,不间断日日夜夜地值班成了南网人工作的日常。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楚雄换流站的梅琦龙是个80后,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守在总控室的机台前,及时接收换流站内任何输电设备发出的任何信息,一有突发情况,就要马上反馈并且处理。

梅师父毕业于武汉大学,一心想要奉献于西电东送工程他,大学一毕业,就直接校招到楚雄换流站工作,而今,他已经在岗坚守了8年。梅师父的妻子曾为了随他到云南放弃了高薪工作。

“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提及妻子和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梅师父的脸上除了灿烂的笑容之外,眼里闪着泪花,笑里还掺杂着愧疚。“经常出差回家孩子就不认识我了。一次,孩子高烧四十度,幼儿园打电话来,当时我正在站内值班,恰遇大检修,一步都不能离开,我妻子也在上班,我母亲赶到医院时,医生说如果晚送来会有危险……我的妻子让我安心工作,她说家里的事她会处理。如果我跟站里申请,这种情况站里也会批准,但,顾得了小家就顾不了大家……”梅师父笑着说。

“今天的天气是很好的,这条巡线路算是众多种类的巡线路中路况极好的。”巡线员说。而此时,我们正随着巡线员的脚步,顶着烈日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于我们而言,这条路,并不好走,长长的路上,肆意洒落的小石子儿隔着鞋底也硌得脚地板生疼。从山脚往山顶铁塔的方向爬,蜿蜒曲折的小路上杂草丛生,厚重的安全帽不时地从头顶滑落,像是在抗拒着烈日的暴晒。

巡线员的帽沿下,一颗颗汗珠顺着两颊滑落下来,后背也早已湿透了大块。山顶的铁塔上,标注着哪年哪月哪个巡线员“到此一游”,而这种“游”于巡线员来说,不分冬夏,不惧寒潮热晒,无畏风吹雨打。远处的山笼罩在阴沉的天空下,随着乌云缓缓移来覆盖了整个山头,还没来得及下山,瓢泼大雨便问候了我们一行人。

“随日出而出,伴星辰而归。”踏着黄泥,追着浑浑的泥水下山,湿透了的衣服紧紧包裹着战栗的皮肤。“其实巡线员多数都是有风湿病的,工作时间越长的越严重。”一旁的巡线员说。

“巡线员都是早上出发,带着干粮,有时候爬上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铁塔,一待就是一整天。吃饭在塔上,午休也睡在塔上。直到晚上天黑看不清了才下来。”大理局的陈垲说。而随着科研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创新,“人机合一”的巡线方式开始代替单一的人工巡线,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巡线的工作效率,据悉,原来人工三个月才可以完成的巡线,现在人机合一一个月就可以完成。无人机投入巡线工作带来的可不止提高效率这么简单,它可以飞行到人工不能到达的盲区,危险地带,解决了在恶劣天气也能正常巡线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劳动力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在楚雄换流站内,这样的自主科技研发成果也比比皆是。改造阀厅陡峭的爬梯,研制阀厅声音分贝显示器,为防止阀厅噪音损坏听力而研发的耳塞,以及为取代单凭手指提起下水道井盖而研制的专用工具等等。

“我们员工的平均年龄基本都在二十七八岁。”南方电网超高压员工高永强说。看到这群可爱的南网人,听到他们口中的南网故事,我们恍然明白了同样的青春真的有着不同的精彩,而南网人的精彩在万家灯火通明时被诠释得一览无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