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给11月画个句号
11月,开了四场区级教研活动,看了近100节课,近200篇文章,与往年的此时,我自己都断不会相信我能如此,但事实确实如此。
大家之于“大”,影响力大应该算是附加产品,“大”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做法具有深远的意义,此时有用、后世仍然有用。
读于漪老师的书,于平常中见不平常: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这短短的几字真言,需要悟好长时间;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尽是些日常活动的记录,但就是这直白的记录:一天只有24小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未来都会成为科学家,但一定会成为父母;让读书者无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家长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都不再那么焦虑,也就可以真正理解课标中的那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读陶行知的文集,之前存疑的问题得到了好些解答:崔允漷谈到教学评并不是新词,联想到我的学生时代,确实如此,那时就在做教学评一致,只是随着目标的变化,教学评一致性的内容会跟着变化,非常具有时代气息,直到前几日读到陶行知文集中,看到陶先生在1927年时就将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的校训,可见,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学的关键中谈到的传承与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读崔允漷教授的书,发现原来我现在想到的东西,在很多年以前,他们就想到而且以出书为证,并且与时俱进,对新课标中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呈现,使得大家有机会将张口就能说出、却是不能理解的关键词们清晰的理解......这算是对今年看过的大部分书的一个小结。其实还有一些书,比如小学数学教师的每期研读,至今日仍未实现小目标,但已释怀一大部分,因为还不够“大”;比如那一摞花了大半年时间看过、记过的三套专业书籍,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我确实有认真对待,但此时已经剩下不多的时日,之后将面对大概率不那么好的结果,我仍然会在这20天内全力以赴。看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余华先生的活着各两遍,虽然看一遍哭一遍,但是面对人生中复杂的问题,底气足了很多。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成与不成,事在人为!愿今天之后的明天都比今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