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
2020-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巴喬書摘
- 對於一個固定不變的環境,也許應該有一種最適物種,該物種的所有變異均是不利變異。然而事實上,這種物種卻不會自然產生(或根本不會產生),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的。
- 一種新思想出現時,常常激烈的反對舊思想,其實有時兩者的綜合也許會表現的更好。
- 計畫更適用於集體。個體過分的計劃性將有損創造性和毅力,應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
- 哲學中距離也是一種關係,描述其它關係狀態的一種關係。
- 無類似則無比較。故對事物進行比較時,應先找其相似處,再找區別,或效果更佳。
- 有差別就有類似,著重於不同方面。
- 相反只是區別達到最大,仍包含類似。
- 人類在思考某一類事物時,總是以特殊代普遍,真正一般的抽象觀念是不存在的。
- 時間來源於變化。
- 數學定義的點、線、面似乎不能在我們心中形成明晰的觀念,但又不影響我們利用其進行推導。
- 很多理想化的東西根本不可能存在,可依然有其在觀念中存在的價值。
- 人不可能純理性的活著,甚至連宇宙也不能。為科學而科學,與為藝術而藝術一樣,都會走向歧途。
- 所謂戰爭的雙刃劍性只是為戰爭所做的託辭。沒有戰爭,國家一樣可以積極投資於科研,因其關係全人類的命運。關鍵還是在人。
- 不同詞語對應同一觀念,則對兩詞關係的任何推理均無意義。
- 能量只是一種計數。數學的量,雖然感受的到,可它究竟是什麼?
- 辨證法需要區別與不同,萬物全同則無需辨證。
- 由於參與時間旅行的粒子無法回復到過去的狀態,我們無法回到相同的過去。
- 實際中,連續性和無限可分性似乎是不存在的,感受到的是假像。
- 孔子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僅僅是因為他控制了欲與不欲。
- 物理上常常需要推、猜、試出結果,而非經過嚴密的數學過程一步步得出結果。
- 要求同,卻不可也不能求全同。
- 既然在每一次生命過程的選擇中只有唯一的一次,又何必對選擇的後果耿耿於懷呢?我們根本無法進行比較。
- 我們研究問題,總是要盡可能的忽略一些(應該是所有的)次要項,以使問題簡單化。
- 我們必須時時考慮定律的適用範圍,因為被忽略的次要項隨時可能變得不可忽略。
- 對一個新公式的驗證,需對每一可變因素進行變化驗證。
- 有時我們得到正確的方程,卻無法作出正確的解釋。
- 許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所依據的根本原理或無法精確算出結果,但仍能在實際過程中把事情做的很好,就像我們的祖先所做的那樣。
- 解釋簡單,做出解釋卻不簡單,固有觀念可能有問題。
- 我們想知道什麼,就得對什麼做出破壞,而我們所知道的都是破壞後的東西。如果能推到宏觀世界,則人類的心智歷程就是一個破壞的過程。
- 精確知道的只能是過去,未來永遠是模糊的預言。
- 當類似的事物在我們所知的性質範圍內沒有始終參與同樣類似的事件時,一定還有區別的性質不為我們所知。
- 物理學家研究的大部分是簡單的東西,因而其中包含著大量的近似,其近似甚至能達到你無法想像的程度(幾近荒謬),但它依然給出我們想要知道的主要事情。
- 對於人為的界限,不可看的過於嚴格和認真。
- 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許多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 理論雖然出現了,卻可能沒有與經驗事實相聯繫的解釋。
- 負擔過重就會流於膚淺。
- 根據錯誤的或不準確的模型有時也能得出正確的或有用的理論。建模的目的是使問題具體化和便於分析。
- 我們永遠不能知道一件正在發生的事或正在和持續起作用的東西是完全正確的,而我們始終可能知道它是錯誤的,即可證偽性。
- 在理想情況下,很多事情是可能的,但實際上它們不會發生。因為理想中我們忽略了很多細節,或忽視了在更細微的層面上起作用的原理。
- 通過不同途徑得到貌似不同(表達形式不同)實則相等的結果,可以得到一些數學恒等式。
- 經典的混沌似乎與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是有聯繫的!?似乎有一樣還是確定的,或者說是穩定的,就是概率。
- 如果存在多重宇宙,它們為什麼不同?是因為初始條件的差異(如果是這樣,那用經典混沌就能解釋)?若是因為概率,似乎說明概率是根本的,“上帝是擲色子的”。但概率的值又從何而來呢?
- 有沒有實際可以發生,而人類永遠無法辦到的事情,這對宏觀不可逆性很重要。還有假想情況能否實際存在的問題。
- 可逆過程實際中是不存在的。孤立系統經過不可逆過程達到平衡態後,就不會發生任何過程?(漲落?)
- 粒子才是宏觀世界中物質的組成。所謂波,只是大量粒子的有規律的行為,它們構成了一個集體。以波為概念進行研究時,是忽略個體、著眼總體的結果。有點像凸現性。
- 能量被束縛表現為品質。若對,是什麼作用使光子形成而成為一個粒子?物質是否無限可分?物質和能量是否有一個更根本?都應能做出解釋。
- 只要一種數學的手段或技巧得到正確的結果,就有合理或可取之處,應設法做出物理的解釋。
- 量子中的幾率是本質的還是因為某些未知(或資訊的不完全)?
- 以一種弦模式測量的距離看來不斷縮小的宇宙,在另一種模式下在不斷膨脹。我們假定生命總是採用所測距離大於普朗克長度的模式,它們只能生活在它們看來合適的尺度下。
- 一個新理論即使只是解釋了舊理論已經解釋過的問題,只要它需要更少的假設,減少了舊理論依賴的隨意性,就是一種進步。
- 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從陰陽的角度來看,粒子性是靜止的,屬陰,波動性為運動的,屬陽。微觀粒子作爲物質的組成單位,陰陽是平衡的,所以粒子性和波動性都很明顯,而隨著粒子閒通過相互作用聚集在一起,降低了運動性,屬陰的靜止的粒子性增强,越接近宏觀,波動性越低。
- 對於質量非零的粒子,速度越高,波長越短,粒子性越明顯,乃陽極則陰;而速度趨於零時,波長趨於無窮,波動性越强,這説明了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對於以不同速度運動的觀察者,粒子體現出的波動性是不同的,説明陰陽的概念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
- 波動性只有在大量粒子的情況下才能看到,單獨的粒子是看不出波動性的。
- 一個體系的狀態可由其時空坐標的波函數完全描述,所有可觀測的力學量均對應一個綫性厄密算符。而命理通過一個人的八字推斷,八字包含了初始的時空條件,因爲八字需要根據真太陽時來定。
- 不確定關係,從數學上看,是力學量算符不對易的結果,説的是兩個不對易力學量的均方根偏差的乘積有一個最小值。均方根偏差是一個統計結果,即這和波動性一樣,只有在大量粒子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來。
- 根據不確定關係,速度為零時,粒子的位置不確定性為無窮,彌漫在整個空間,所以修煉是使身體趨於靜止的過程?但是靜止的參照系是什麽呢,自己嗎?
- 爲什麽宏觀的物體以固定速度運動的時候,位置也是確定的?這似乎與粒子的質量大小無關,如果存在質量接近宏觀物體的基本粒子,量子力學關於一維自由粒子的結論應該是一樣的。也就是説量子效應隨質量增大而減弱,根本原因是基本粒子閒的相互作用越來越複雜了。
- 諧振子的零點能是相互作用的結果,與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沒有關係。
- 量子諧振子的振幅不同,對應不同的狀態,振幅的變化只能是一份一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