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2 第2天

2020-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夕夕229zhang

《共情的力量》第2章

摘要:“我爱你。”大卫跟我说。大卫很少跟我说他爱我的——这是一个我应该抓住的线索吗?相反,当我弟弟最需要我的时候,当他需要听到这句“我也爱你”的时候,我却僵住了。当时大卫是在向我祈求一线生机,而我却把他晾在一边,没有说出那句很有可能挽救他的话。他想知道他是被爱着的,而我正处于气愤和不信任之中,因为以前听过他太多次不算数的保证,因为大卫的毒瘾已经把他的生活和我的生活都搅得一团糟,因为我为这种长久的痛心而深感厌倦,所以没能跟他说出他最需要的那句话。

感悟:这里我也想到我自己,对待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只是自己的情绪掩盖了一切,没有去静静倾听对方真正的需求,这个时候就是矛盾产生的时候。

摘要:我听到过各种说法。根据当时最主流的心理学理论,大卫遭受的是“抑郁症”“人格障碍”“成瘾性人格”“自恋危机”或者是“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他是一个迷路的灵魂。”一位年长的亲戚觉得。“一个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另一位亲戚这么说。“一个药物滥用的受害者。”一个朋友这般总结。“一个从大学辍学的人,没地方可去,没事情可做。”一个邻居说。“一个冒险者和追逐快乐的人。”一个研究生宣称。“我觉得是军队毁了他。”大卫的一个朋友告诉我。

它们中的每一种可能都包含了事实的一部分。但是,即使把它们都合并在一起,也无法解释是什么摧毁了大卫的灵魂,熄灭了他活下去的意愿。这些想对他做出解释和描述的努力就像昆虫学家把一只死蝴蝶钉在幕布上一样,其实都没有足够重视他这个人的情况。这些理论把他一块儿一块儿地撕扯开来,直到让他只变成一系列互不相连的部分,等着被分析、被研究,然后被装箱、分类,再储存起来。

在课堂上,在和其他教授和同学的互动中,我总是很惊奇地发现,很少会有人谈论关心、理解、聆听的艺术,甚至是最简单的人之善。大多数的教授和研究生一直都在讨论着心理结构、认知类型和抵抗防御之类的概念,然后就是——当今甚至更为严重——给病人的症状分门别类,下个诊断,再贴个标签。而标签(“妄想型”“边缘型”“躁郁型”“强迫型”)又自动决定了要用哪种治疗方法或药物来缓解症状,直至恢复正常。

感悟:大卫,从一个健康帅气,温和亲切的大男孩,最终被人们贴上了如此众多的“标签”,没有一个人去了解他的内心,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他要什么,都从主观意识去定义这个人,这是多么的悲哀和可怕啊。

摘要:共情永不放弃。共情深知人们精神之强韧。用在善意助人上时,共情绝不会使用“败局已定”或“没有希望”之类的词语。

最后,我关注到共情,是为了拯救我自己。共情治愈了我,教会了我宽恕,帮助我建立并维系了那些把希望又带进我生活的连接。每一天,共情都提醒我,生活是有意义、有目的、有方向的。

感悟:总是用自己的定义去要求别人,如果他人行为与自己所想是不同方向,经常这样纠结人是不开心的,学会共情真的是先拯救自己,宽恕他人的同时就是放过了自己,不纠结不计较就开心,顺心。

感恩:今天这一章节触动很大,有些事情应该朝哪个方向,大致有个想法了,好书,一群好友共同前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