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的乐趣
原文
人坐地铁,闲得无聊,我便莫名想起了黄殿财的那篇八千余的惊世长文。
文章,是要用心品读的,才能充分体会出作者与文章当时的真实情境。
看着他的红模蓝本,我决定,亦步亦趋,修改几段,冒充跟包。看看换了我的笔法以后,该是一副什么样子。
说干就干,复制粘贴。
看了作者那一段神奇的异地学车,落地生根,我顿时心里生出了几分揣度。难道是?
不会吧?也许是…很好奇…
联想…不解…纠结…
起初,我仿写的初衷定位有二。
一.把原文的平白叙事尽量变成简洁的书面语言。
二.力求把叙事场景中的人、物重新洗练语言,达到表达上的精准。同时,在其中增加一些扩展性的语法修辞,让文章的表现力更加形象生动起来。提高文章表现的丰满度。
说真话,修改文章一直都是隐藏于心的一个不敢触碰的痛点。但唯独描摹别人的文章却反倒没了那种感觉。但更多的时候,文章的修改往往比开一篇新文消耗的脑细胞都要多。
为了逃避修改自身的那种痛,我要先革他黄殿财的命,来续我那条怎么也写不出长文小说的命。拿他祭旗,为我改命。
这一次我要模仿莫言的笔法,修改黄殿财这篇文章,有人要问你文章黑了莫言那么多,那么久,为什么?
我要说,剥离思想,只论文字的表达功夫,莫言的文字确实精准到位,篇章字句,没有一处是多余的。
可尽管如此,但他莫言的思想和表达,都是偏私钟情在中国乃至家乡的阴沟晦暗中魔幻用笔,让人读了堵心反胃。他的文笔造诣虽好,但他的思想和文章,每一部篇章字句的呈现,都无异于一具具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这就是我对他的不喜欢。
就这一处而言,黄殿财的文章立意,热爱生活,感恩过去,处处阳光。只于此处,黄殿财的文章风范格局,明显在他莫言之上,值得一读,更值得描摹一改。
接下来,见证神奇的时刻到了。
第一二两段,修改了几个多余的字,还算顺畅。
描摹进行到第三段,便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排异反应。
由于皮下脂肪和腹腔内脏都是黄殿财的,修改文章无异于一次临床手术,结构组织,相互关联,盘根错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只属于他,鞋大鞋小,只有他这个作者最清楚。我的描摹,只能凭借自己对作者文字的表述在谨慎猜度中向前推进。
精读品味、梳理贯穿、搭桥移植、引线缝合。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三十分钟的地铁,终于在我的坚持不懈中圆满到站了。
刷卡出站,夜幕独行。反复转换,互相比较,浏览两屏。
着实令我惊奇的是,本以为修改过后文章一定会消瘦苗条了很多。可万没想到,原文293个字,摹后497个字。
一位本来淳朴简约素面朝天的姑娘,在我的粗笔描摹之下,体重足足增加了三分之二。
如今世相,俱以消瘦为美。我却带着黄殿财,把文学的审美,穿越了时空,把一篇原本很好的贞观之治,修改到了开元之治丰乳肥臀的唐朝。
改后
一.出世
我,出生在河南罗山县定远乡的一个边远小山村,一个普通庄户家的孩子。九三年去息县学车,并于此生息,结婚生子。
老家距县城有九十公里,老婆娘家是潢川县的,我们俩个都是外乡人,在息县举目无亲,只能凭自己的双手,拼博养家。
近朱者赤,由于哥哥不仅是个体运输户,同时也是司机。在装卸货之余,耳濡目染,哥哥倾囊,我在他的车上也学会了开车,可以说,驾驶这项技能,他是我的启蒙老师。从此以后,这项技能成就了我一生的生活底色。
兄弟相和,路上行车。三年以后,由于生意难做,哥哥越干越亏,哥哥一气之下把车卖了。从此,我便成了树倒后的猢狲。
当时,我虽有驾照,也会开车,只因初生牛犊,名气不足,有车雇主,心也没底儿,人处困苦,更没有亲戚朋友提携关照,就这样一直赋闲。
老婆一直是家里的国务总理兼财政大臣,一看情况不妙,腰里没钱,存根见底,可子女待抚,日常用度的吃水线却很深。眼看生活都成了火烧眉毛的大问题。
关键时刻,老婆决断。让我回老家寻着尚有的人脉找生计。当时市场上时兴菜贩,我便山上砍几棵树,请来木匠,做了辆板车,上农贸市场(畈卖)贩卖蔬菜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