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集散文特辑谈天说地

趣谈潮语“阿舍”的由来

2022-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帆风正

关于阿舍的称呼,四十多年前在潮汕地区经常在乡村俗语中听到,当时在潮剧中的阿舍,都是富家公子的形象。百姓中也有“坐正正,做阿舍,免做有好食”的歌仔,意思是,阿舍是命好的人,整天不用干活,却衣食无忧。

最近发现,在闽南语中,公子阿舍是同一类人,闽南语也常用“阿舍”指富贵子弟、公子哥。但是和“某舍”的用法相类似,这里已经带有贬义的意思,如“败家舍”和“破家舍”。闽台民间故事中也常把爱捉弄人的富家子弟取名为“某某舍”,成了败家子的代名词。

最近读了一些历史书,觉得“阿舍”还是一个很有典故的名词。

官名:阿舍

中国古代有一个官职名称叫“舍人”,源于周代,是掌理王宫中用谷政务的要职。到了战国时期,达官贵人的门客中受主人重用的,一般称为舍人。门客,也是食客,跟对了主人,当然衣食无忧了。如李斯是秦相吕不韦舍人,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舍人,蔺相如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都是有名成道人物。到了汉代以后“舍人”演变为正式职官。有一个职位称为“中书舍人”,位高而权重。但是百姓中的“阿舍”跟高官中书舍人的关系不大。

读书人:阿舍

“阿舍”在民间出现,特别是闽南语系中口语化,应该跟读书人有关系。

在古代,有钱人才有机会读书识字,读书人才有机会做官。读书人读圣贤书当大官做大事,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宋朝时期,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太学实行“三舍法”。自宋代以降,科举考试的资格门槛大大降低。在宋代家境贫寒,交不起住宿费用的可以暂住在太学宿舍中,不但吃住免费,每月还可以领取补助。住太学宿舍的学子,不就是活脱脱地“坐正正,做阿舍,免做有好食”“阿舍形象”么?

这种读书人集中住宿,吃住由官方负担,学业有成即成为“吃公家饭的人”的传统影响深远,自宋代开始到清朝末年,都是这种制度。现代学校中学生住宿的地方还是叫“宿舍”——阿舍住宿的地方!

而从王安石改革后实行的学校制度也影响深远。学校古称为学舍,最初儒家讲学的学社叫精舍。清末的教育改革后,学舍才改称为学堂,现代学制才规范为学校。住在学舍中的读书人不就是“阿舍”么?到了精英教育时代,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学子毕业后是包分配工作的,难怪有人认为“阿舍”是“命好”的代名词了。

而“阿舍”在潮语俗语中被普遍使用的原因,应该是戏剧的教化功能,特别是酬神戏,“阿舍”的角色是少不了的。使用得多了,慢慢地也变成了贬义词了。

现代“阿舍”

当然,“阿舍”这个名词在当下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现在,人人上大学已经不是梦想了。而令人担忧的是,其中的“阿舍”们上大学衣食无忧,毕业后也不找工作靠“啃老”过日子。多少人的艰苦打拼,换来了“阿舍”们的“命好”和“免做有好食”这又是谁的过错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