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纯文学”的名义文学散文

周朴园的苦,谁能懂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384人  张非虚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文学中少有的经典悲剧,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集中紧凑的情节结构,丰满深刻的人物形象,深沉厚重的意蕴内涵,真正震撼人心,又引人深思!

而周朴园的形象却是个让人永远猜不透的谜。

当然,我们很容易看出他的“坏”。他是始乱终弃的情人,专制蛮横的家长,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是造成曹鲁两家悲剧的罪魁祸首,他该被千夫所指。

但你是否也和我一样,突然忘记了周朴园的“坏”,只体会到了他内心的“苦”?情不自禁地悲凉着他的悲凉,痛苦着他的痛苦?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触摸到了真正的人性。

周朴园是孤独的,被他伤害最深的善良的侍萍是更能理解他的人。

“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这可以看成是几十年后的侍萍对周朴园的评价。她只是认为他太软弱,他只不过有人性共通的弱点。

她这样告诫曾在三十年前和她一起被周家赶走的小儿子:

“大海,你是我最爱的孩子,你听着,我从来不用这样的口气对你说过话。你要是伤了周家的人,不管是那里的老爷或者少爷,你只要伤害了他们,我是一辈子也不认你的。 ”

“你知道妈的脾气,你若是做了妈最怕你做的事情,妈就死在你的面前。 ”

她从心底原谅了他。因为她能理解他内心的“苦”和不易,甚至可能并不比她更轻松。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周朴园的“苦”首先在于情感极端缺失,且长年被内疚自责缠绕,以致偏执成癖。

“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这是三十年后的周朴园的内心表白。

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将其看作虚伪,但事实呢?

他见到过侍萍的绝命书,以为她真死了。他也娶了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但很快就出国留学,而那位小姐不久后也亡故了。

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婚姻?原因不得而知,但肯定这不是年轻时的周朴园所愿意选择的。

他后来又娶了小了他二十岁的太太蘩漪,但他们毫无感情可言。她怨恨他只是为了生冲儿才娶她。可能是想弥补侍萍带走的那个儿子,或者只是为了让外人看来有个完整的家吧?

他的婚姻生活一直不幸,感情完全一片荒芜的,而唯有曾经与下人侍萍的情感,成为温暖他一生的一点亮光。这是他一生的救命稻草。

于是他近乎偏执成癖。

他毫不掩饰地对他的大儿子周萍说:

“这屋子的家俱多半是你生母顶喜欢的东西。我从南边移到北边,搬了多少次家,总是不肯丢下的。这屋子排的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一点。”

他坚持穿要穿当年的旧雨衣旧衬衣,坚持把她的照片永远摆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也正因为这样,侍萍阴差阳错地在三十年后再来到周公馆时很快就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十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对侍萍这样表白:

“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

的罪过。 ”

这是真的!甚至整个周家的人,在闷热的雷雨天气,都不敢打开客厅的窗户。

一个关窗的动作都让他似曾相识,一种无锡的口音都让他浮想联翩。这是怎样的情感饥渴,又是怎样刻骨铭心的一往情深!

如果说那场情变给侍萍带来的是当时的走投无路和险些丧命,而给周朴园带来的却是几十年无法摆脱的噩梦和阴霾。

他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近乎病态地怀念了几十年,也自责内疚了几十年。

他对侍萍的“怀念”有多病态,就反映他对情感的渴求有多强烈,反映他内心的情感有多缺失,他有多孤独,多绝望。

一个辜负压抑了自己的深情的薄情郎,他的苦能有谁知?他只有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来麻木自己。从此他的内心没有了光,他把自己打入了暗无天日的地狱。

当然你有理由说,他认出侍萍后,翻脸比翻书还快,真是个十足的笑话,一个十足的伪君子!

可不要忘了,勒在周朴园脖子上的还有另一根更要命的绳索!

他要竭力维持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体面。

他一直告诉儿子他的生母只是因病过世了,他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家庭。

“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 ”

他是这样教育周萍要懂得“自爱”的:

“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对得起你的父亲么?并且--- 对得起你的母亲么? 你要把现在的行为完全改过来。 ”

蘩漪身体不好,便给他请有名的德国医生,督促她吃药,不可谓不尽心尽力。

但总是提心吊胆,担心家里出什么事,他说:

“我老了,我愿意家里平平安安地…… ”

他只是想做一个社会上的好人物。这是他所处的社会,他所受的教育对他提出的要求。他以此要求自己,也以此要求自己的家庭成员。

他可以为此赔上自己一生的幸福。

因此他儿子周萍也承认“父亲是个好人,父亲一生是有道德的。”

但他在家庭中是孤独的,孤立的。甚至他的太太和儿子周萍之间的乱伦关系,他也并非毫不知情。连单纯的周冲也觉得父亲不可理喻。

尽心竭力,众叛亲离,最后家破人亡,真是苦不堪言。为了这别人眼中的“好”,他主动埋葬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需求,提前把自己送入了坟墓。除了默食其果,还能怎样?

但他还须承担更多。

为这样一个蠹虫般的大家庭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生活资料,提供牢靠的经济基础,周朴园尽心竭力。

周朴园处理这些事务是最得心应手的。因为他“老谋深算”、“老奸巨猾”,他“冷血无情”,他可以离间收买,可以快刀斩乱麻。

但他的打拼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多次搬家,从南到北。经过了多少艰辛、挫败和磨炼,摔过了多少跟头,才练就了这种处变不惊的淡定从容。只能说他是打不死的小强。

他这样教训作为罢工代表反对他的亲生儿子大海,“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

他也这样教育儿子周冲:“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 ”

平心而论,他对儿子有着父亲的严格的爱。他只想把自己在艰难的社会磨炼中好不容易积累的经验传递给儿子。

作为一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他被大海揭露出不堪的过去。故意叫江堤出险的劣迹确实令人发指,但有读者指出这是作者曹禺有点过分的故意夸张。周朴园的性格是不太可能做出超出当时法律和道德范围的事情的。

周朴园费尽心机,终于成为了一个体面的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而最后的悲剧,对周朴园的打击可能比对其它任何人都大。因为其他人只是在无意识地被动承受命运,而对周朴园来说,却是他有意识的主动选择和努力追求的价值体系的轰然崩塌。

我们不得不承认周朴园的“坏”,他是咎由自取,他是自作自受,他是“自作孽不可活”。

但我们又不能不同情周朴园的“苦”,因为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渴望爱情,却往往选择了虚荣;我们憧憬自由,却争先恐后钻进体制的“笼子”;我们崇尚自我,却不由自主地为别人的眼光而生活……

也许我们身边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周朴园”的悲喜剧,或许我们自己就是他,只是演到了剧情的不同阶段。

好的文学作品像一面镜子,总能让我们照见自己;而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的就必定成了经典。

我们需要这样的经典,也期待更多这样的经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