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简友广场六月天·更文本

如何思考写《借你五分钟》

2022-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六一行

十月,小慢可作者群发起了第一期征文,小慢可 | 主题征文第1期(10月),按《高僧的境界》故事写评论、散文和小说故事等。看到题目后思考了很久,拖了十来天才写出了故事《借你五分钟》。现把思考和写作过程复盘,与友友交流学习。

一、审题

要求按《高僧的境界》一文写评论、散文和小说故事等,有相关性。

高僧的境界

一个男人在街上正常地行走,突然平地摔了一跤,崴了脚。

回到家中,老婆问男人:“是不是看手机没有看路,摔了吧?”他老实回答:“没有看手机。”老婆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医院里,医生问男人:“是不是让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诚恳回答:“没有。”医生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单位里,男人要求请几天假,领导问:“脚为什么会摔伤?”男人撒谎道:“我走路看手机,脚不小心撞到石头。”领导满意点点头,给了男人三天带薪假。

后来,男人遇见一个高僧,说起这件事,高僧很肯定地告诉他:“你的脚就是看手机不小心撞到石头摔伤了,你记错了。”

男人不懂,高僧为什么会这样说?

故事过程很简单,男人摔跤崴脚,对老婆、医生说真实的摔跤原因受到质疑,对领导说假的摔跤原因领导立即认同了,还格外批了带薪假。后来请教高僧,高僧反而说他就是看手机不小心摔伤的,男人不解。

二、我的思考方向

征文《高僧的境界》故事简单短小,但内涵深刻,留白很多,发挥的空间很大。

生活中很多人遇到过故事中类似的情况,解读这个故事的角度也有很多,可以去解释老婆、医生、领导、高僧为什么这么说的原因,可以讲道理告诉别人在哪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也可以根据这个故事的道理延展类似的故事,也可以讲这个故事的思想影响了什么,或者有关联的新故事......等等

我仔细想想这故事讲的道理并不简单,真事假话,真事真话,假话假事,假话真事,不同人不同环境错综复杂,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一个人到底要怎么去理清遇到的情况?碰到问题需要什么样的认识?需要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清晰,很多时候因为存在信息差,也无从知晓所面临的局面。

思考的大致方向有了,重新审题读故事,将所想关键词提炼出来,如下表。

可以看到,原故事围绕“真事假话,假话假事”两个不同的观点推进下去,在不同的场合(场景)发生了不同的情况。于是延展出新的关键词,对象、场合(场景)、情绪、立场(在变化)、新问题,核心在对象、立场和新问题。

《高僧的境界》延展分析

设想原故事里男人摔跤崴脚这个事的发展路线:

1、回到家里,他跟老婆说摔伤的事,老婆怀疑是看手机摔的,为什么会怀疑?这里就有情绪了,或许是他总是走路看手机,提醒很多次不改;或许是有其他事跟男人摔伤产生冲突引发老婆的情绪,从而产生怀疑。摔伤这事带回家里,场景变了,有了新的人物对象(老婆)加入进来,由此变成新的问题,还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出来。而男人并没意识到,他关注在老婆怀疑他走路是否看手机这个细节的真假上面。

2、在医院,他回答医生说没有碰到什么摔伤的,医生怀疑。这个场景里,有医生和患者的人物关系,医生本着职业态度,是要问清楚受伤的原因,才好对症处理。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立关系。他如实回答也没有错,但没有看手机脚没碰到东西,平白无故摔倒,就不符合常理,摔跤的原因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医生怀疑,在这个环境下就会产生冲突。简单的说,就是在新的环境下,两个对立立场的人产生了新的问题。

3、在公司,他用假话回答领导的提问,看手机不小心摔跤导致脚崴,要请假休息。事情逻辑清晰,请假合情合理,放入公司的场景,男人和领导两个人物对象,这公司层面是利益共同体,立场其实是一致的,在领导看来合情合理,所以领导有效的化解了这个请假的新问题。这公司,本身是个复杂的场景,还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某种层面的私利。只是男人自己没看清,觉得自己说假话、领导给带薪假是个意外,甚至是幸运(平时有没有一个很严肃的领导夸几句,然后觉得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感觉)。

4、最后一个场景,带着疑惑请教高僧。高僧,世外之人,跳出男人所遇到的人和事、真和假的当下看问题,跳出男人“盲人摸象”的视角、立场看问题,反而觉得男人的脚就是看手机不小心撞到石头摔伤了,男人记错了。从前面1-3分析来看,高僧认为承认看手机撞到石头摔伤是最好的态度。放入一个环境中,自己那点破事是真是假算什么,何必去纠结呢?不如大大方方的按符合逻辑的方式去承认。

5、故事结尾,男人还是没懂高僧那句话。

经过以上梳理,从故事中提炼出来更深层次的东西,我认为有两个大的方面:

事实有真假,怎么说怎么做,要看说面对的对象,场合(场景),情绪,利益,自己的立场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是否要跳出立场,并到更高层次的立场,每个场景都将面临动态的新问题。

故事延展含义在层层递进,从几个场景不同的对象,到是否要换位思考,再到存在对立立场的医患关系,再到公司更高层级并且存在共同利益,最后到请教高僧是否跳出立场看问题。

(说明:原故事真的很棒,可延展的方向太多了)

三、故事构思

厘清想法后,接下来考虑怎么写。写篇分析报告?讲点道理?还是用故事来?经过思考,我决定挑战用故事来写。

原故事中,男人摔伤是起因,之后却发生了不同的解读,在家、医院、公司和高僧对话的场景发生了不一样的故事,有这几个重要的要素及关联,摔伤(事实)、对象(男人、老婆、医生、领导、高僧)、场景、情绪、立场(利益?)、新问题(对摔伤的判断或摔伤引发的新问题)等等。

梳理这些要素和关联之后,我决定用一个回溯的故事把这些进行还原,或许用上帝视角来看,事实真假的冲突以及事实、立场、对象、新问题等糅合在故事里讲得更清晰一些,在原本发生的故事上,再补充一个视角看见男人看不见的场景、对象人物的情绪和关联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以临终未了心愿的特别情节,黑白二常借给男人5分钟的机会回到当年“看”一下,跳出当年他“盲人摸象”盲人的视角,去看更多当时发生了他却看不到的事,也许他看清楚相关的事情后会明白很多。

事实有真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更为复杂,通过《借你五分钟》的故事,是否能感受到一些东西?并受到一些启发?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初衷。

我是六一行,以上记录是如何思考写《借你五分钟》的复盘。欢迎阅读《借你五分钟》故事,欢迎批评指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