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汉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奠定了其后两千年的基础。在政治上,皇帝制度得到了确立。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在中央设立了中朝,并派出监察机构监察地方。在官员选拔上,从选拔文吏到选拔儒生,到最后变为选拔儒吏。在经济上,编户齐民制度和官营榷卖制度得到确立。在文化上,意识形态从法家变成道家,最新演变为新儒学。在社会层面,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一直存在争议,但从微观来看,集体社会已经变成了个体社会。
研究这段历史,可依靠的材料主要是史书和考古发现。史书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纪传体史书,《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和《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等政书。考古发现主要有遗迹、竹简、碑刻、画像石。
一、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了一整套统一制度。首先,政治制度先进行了改革。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并用五德终始说和封禅制度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此外,还设立了博士、主爵中尉、将军。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郡中设立郡守、郡尉、监御史,县中设立县令(万户以上)或县长(万户以下)、县尉、县丞。在基层,设立了乡里制。乡里设立了三老、啬夫、游徼,乡下的亭设亭长,亭下的里设里长。
为加强对社会的控制,颁布了《秦律》,其中有七科谪,为吏有罪者、亡命者、赘婿、贾人、故有市籍者、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有市籍者将会充作徭役。此外,秦始皇实行了销毁兵器、迁徙豪富、通川防、堕城郭、修驰道。在经济上,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并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下币为铜钱,成为半两钱。在农业上,使黔首自实田,用复(免徭役)和赐爵鼓励开垦,颁布了《厩苑律》和《牛羊课》管理畜牧业。而秦朝的手工业以官营手工业为主,且上农除末以限制商业。在文化上,一是统一文字,先是定小篆为官方文字,并颁布了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毋敬的《博学篇》;其后,又出现了程邈的隶书,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二是焚诗书、坑术士,但也说法为焚书坑儒。
在军事上,开通灵渠,派遣屠睢、赵佗等将领南征百越,并设立了闽中、桂林、南海、象郡这越地四郡;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南之地,设立九原郡,并修筑万里长城;开通西南夷,修建五尺道。
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中,病逝于沙丘。秦二世在沙丘继位,《史记》中说法为谋夺皇位,而《北大简·赵正书》中却是合法继位。但在秦二世在位期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后秦王精锐丧尽,最后灭亡。在此之后,又是连续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汉朝建立。
二、西汉
(一)西汉初期
西汉初期,汉承秦制、萧规曹随,许多制度都是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在政治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后更名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九卿为奉常(后改名太常)、郎中令(后改名光禄勋)、廷尉(后改名大理)、卫尉(后改名中大夫令)、典客(大行令)、宗正(宗伯)、治粟内史(后改名大农佥、大司农)、太仆、少府。在地方,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在京畿地区,实行郡县制。郡设立太守和都尉,县设立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县尉、县丞。其余地方实行封建制,建国初期还有七位异姓王,但后期均换成了同姓王。但诸侯们做大后,与中央矛盾尖锐,于是中央开始削藩,也由此引起了七国之乱。
在选官方面,汉朝也继承了原有的军功爵制和郎吏制度,也辅之以任子和赀选两种途径。文帝时期,又创造了举孝廉制度。法律上,在秦律的基础上,萧何制定了《九章律》,叔孙通制定了《傍章》。考核官员,仍是用战国时期传下的上计制。考核实行殿最制,奖最罚殿。
在军事上,中央建立了常备军,在京城主要是南军和北军两支军事力量。南军由卫士组成,由卫尉统率,负责皇宫的守卫;北军由材官和骑士组成,由中尉统率,负责京师的戍卫。地方上组建了由材官和骑士构成的预备军,由郡守、郡尉(都尉)统率。
在这一时期,对外关系主要是南北两个方面。在北方是匈奴,汉高祖时发生过白登之围,但后来实行了和亲和通关市,关系还算稳定。在南方是南越,南越王赵佗原为秦朝将领,趁中原大乱时自立为王,但其后也接受了汉朝册封。
在经济上,户籍和赋役也承袭前朝。在户籍上,实行编户齐民,农民都有了户籍,商人有了市籍。不在户籍的百姓被称为无名数,丢掉户籍流亡的百姓也就被称为流民。在赋税方面,分为赋和税。税有田租和蒿税,田租一开始十五税一,后来降为三十税一,蒿税也从征收实物变为征收货币。赋分为算赋、口赋和更赋,算赋是由15至56岁的人交纳,税额为一算(120钱),商人则要加倍;口赋是由7至14岁的人交纳,税额为20钱;更赋则是由不服徭役的人交纳的,23至56岁的人每年要服徭役一月,不去则要交纳2000钱(一说为300钱)。在徭役方面,23岁至56岁的人要服两年兵役,一年在本郡,一年在宿卫或戍边,在地方的一年是正卒,宿卫为卫士,戍边为戍卒。此外,每年到政府服徭役一月,成为更卒,如果服役则为践更,如果要用财物代役,称为过更,要交纳更赋。
在商业上,汉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手工业上,冶铁使用了风箱、排橐等工具鼓风;纺织上也出现了齐帛、蜀锦等丝织品。
(二)西汉时期
西汉中期,主要是汉武盛世和昭宣中兴两个时期。汉武帝执政时期,进行了许多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政治上,汉武帝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在中央,汉武帝设立中朝,由此开启了中朝分割外朝权力的开始;在地方,设立十三州部,以刺史为监察主官,以六条问事为标准,监察地方;又设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在选官方面,也创立了察举征辟制。察举制是由地方选拔人才,推荐到中央,科目有孝廉、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征辟制是由地方官自己征召官员充实官府。
为削弱藩王的力量,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将诸侯的土地分给其后代,致使力量越来越弱;又通过酎金夺爵,免除了一批列侯。在此之后,又颁布了《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以在法理上降低王国的地位和打击王国势力,又通过迁徙和酷吏打击了地方豪强。
在军事上,成立了期门军、羽林骑以充实南军,由光禄勋统帅;又设立了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七个校尉,加上不常设的胡骑,合称为八校尉。
在经济上,汉武帝颁布了许多充实财政的政策。一是募民入奴婢、卖武功爵;二是统一铸币,以五铢钱为全国官方货币,由上林苑钟官、技巧、辨铜三官铸造,因此也称上林三官钱;三是盐铁酒等物品的官营,任命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大铁商孔仅为大农丞,垄断这些贸易;四是颁布算缗告缗,算缗针对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2000钱交纳一算(120钱),手工业产品4000钱交纳一算,非三老及北方骑士者轺车一辆交纳1算,船五丈以上交纳1算。汉武帝又命杨可主持告缗,鼓励没有如实申报算缗者,奖励抄没财产的一半。汉武帝又实行了均输平准法,任命桑弘羊为治粟都尉,后任命其为大司农,在地方设立了均输官和平准官,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对于农业生产,汉武帝移民屯田,以充实边疆粮饷。为发展农业,在内地治理黄河,有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灌溉农田。
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上了《天人三策》,阐述了天人相通和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设立太学,又设五经博士,以教授新儒学。这种新儒学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新学术,是糅合了百家学说而成。
在军事上,汉武帝向各个方向用兵,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出击匈奴。在汉武帝在位初期,就策划了马邑之谋,但以失败告终。后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出征,共十五次出击匈奴,最有名的是三次,第一次是河南战役,夺取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第二次是河西战役,夺取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成为河西四郡;第三次是漠北战役,袭击了匈奴王庭。在对付匈奴的同时,汉武帝也开始经营西域,先是派遣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先后通大月氏和大宛;再是征姑师和楼兰,最后征大宛。
在南方,汉武帝先后对西南夷和南越用兵。在西南,汉武帝开通西南夷,设立了犍为、且兰、越巂、沈黎、汶山、武都、益州七郡;在南越,汉武帝平定南越,设立儋耳、珠崖、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在朝鲜半岛,汉武帝也派遣荀彘和杨仆从陆海两路进攻,设立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
在汉武帝后期,百姓不堪其苦,发动了许多起义。汉武帝不得不颁布沉命法,连坐镇压的官员。在宫廷内,又发生了巫蛊之案的惨剧。原有观点认为,巫蛊之案背后有皇帝和太子的两种路线之争,但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却认为背后并无路线之争。在此之后,汉武帝下了《轮台罪己诏》,原有观点认为其对大政方针进行了调整,与民休息。但是,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轮台罪己诏》虽然有方针改变,但只是局部调整。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和耧车,以发展农业。
汉昭帝时期,召开了盐铁会议,讨论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政策,内容都被记录在桓宽的《盐铁论》中。汉昭帝时期,复设西域都护,但军事已不再像武帝时期那样频繁。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武帝时期的问题大为缓解,史称“昭宣中兴”。
(三)西汉后期
西汉后期,政治危机严重。一是土地兼并严重,奴婢买卖猖獗。为此,师丹提出了限田限奴令。二是政治腐败严重。此时,内部外戚干政,外部匈奴五单于并立,便有了昭君出塞。因谶纬之学昌盛,汉哀帝再受命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但并没有改变现有局面。而在西汉后期,外戚王莽却从安汉公升为宰衡,后又做到摄皇帝,最后直接建立了新朝取而代之。
王莽建立新朝后,便着手进行改制。一是实行王田私属制,冻结土地和奴婢的买卖。二是实行五均六筦制。五均就是在长安、洛阳、宛、邯郸、临淄、成都设立五均司市司,平抑物价。此外还实行赊贷制度,官府可向因丧祭急需用钱的百姓提供无息的赊,向工商经营者提供低息的贷。六筦是指盐、铁、酒、铸铁采矿、山泽出产、五均赊贷六项经济活动只能由官府经营。
王莽还进行了币制改革,先是颁布了错刀(五千钱)、契刀(五百钱)、大钱(五十)、五铢钱的币制,后又发行了大钱、小钱。王莽又废除了前两种币制,确立了宝货制度,由金、银、龟、贝、钱、布六种货币组成,成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后来,又发行了货布、货泉。
王莽还重申了华夷之辨,将原来封为王的民族领袖爵位降为侯,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
王莽改制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绿林军是由王匡、王凤建立的,后分为下江兵、新市兵,后又增加了平林兵和舂林兵。刘秀就是舂陵兵的领袖。在昆阳之战中,绿林军重创莽军,也使刘秀脱颖而出。其后,他们拥立刘玄为皇帝,史称更始帝。赤眉军是由樊崇建立的,因眉毛描为红色而得名,在成昌之战中重创莽军,拥立刘盆子为帝。新朝灭亡后,绿林为赤眉所灭,赤眉又被刘秀所吞。随着绿林赤眉起义的结束,东汉建立了。
三、东汉
(一)东汉前期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新王朝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稳固朝廷。在政治上,刘秀退功臣、进文吏,用奉朝请的待遇有待功臣,但实际上已经削弱了功臣的权力;提升了西汉以来的尚书台的地位,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尚书台的主官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下设六曹,主官为尚书;六曹为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三公曹。尚书台另设尚书左右丞,下属为侍郎,侍郎下属为令史。在朝廷上,尚书令、御史大夫、司隶校尉享受三独坐的待遇。在军事上,兵权尽收中央。光武帝废除了都试,撤销了郡都尉,该由京师禁卫军承担军事职能。京师禁卫军分为卫士、虎贲、羽林和五营校尉,且均为世袭兵。
在经济上,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田赋也从什一而税降低到三十税一。为清丈土地,光武帝下令度田,却引发了豪强的反对。在农业上,氾胜之的区种法得到了推广。在手工业上,水排冶铁、火井煮盐、生产出铜镜、扣器(金银器)、漆器等物品。在商业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恢复。
在军事上,匈奴仍是主要敌人。此时,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窦固和耿忠带兵北上,发动了蒲类海之战,设立使匈奴中郎将;窦宪和耿秉又发动了燕然山之战,并勒石记功,设宜乐都尉。在西域,复设西域都护,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在帝国东北,乌桓也开始内附。乌桓领袖先是称为大人,后改为小帅,光武帝设立护乌桓校尉进行管理。
(二)东汉中后期
东汉中后期,豪强大族、外戚、宦官各方势力轮流登场,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在地方,豪强大族影响越来越大。豪强大族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功臣、外戚,二是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有着门生故吏这样的关系网络;三是商人、地主豪强。田庄是豪强大族特有的经济形式,根据崔寔《四民月令》的记载,田庄有以下特点:一是聚族而居,二是经济自给自足,三是拥有地主武装。因此,在田庄内有宗族、宾客、部曲、徒附、奴婢各色人等。
在中央,外戚宦官之争愈演愈烈。汉和帝利用郑众等宦官打倒了窦宪等外戚,开启了外戚宦官争斗的序幕。汉和帝死后,外戚邓骘掌握,汉安帝又利用李闰等宦官打倒了外戚。汉顺帝时,外戚阎显和宦官孙程共同掌权,但最后也爆发了冲突。汉桓帝时,梁冀执掌大权,被称为跋扈将军。汉桓帝利用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五位宦官打倒了梁冀,并封其五人为侯,史称五侯。但在政治斗争过程中,士大夫们开始了清议,也由此引发了党锢之祸。第一次党锢之祸是在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导火索是张成事件;第二次党锢之祸是在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导火索是窦武政变,在窦太后死后党锢更严。但黄巾起义后,朝廷不得不解除党禁,让士大夫出来镇压黄巾起义。
在边疆,东汉朝廷也陷入了边疆危机。在北方,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将鲜卑分为东、中、西三部,每部首领称为大人,鲜卑首领亦称大人。鲜卑人已经构成了东汉朝廷的北部威胁,与此同时,羌人也多次反叛。在中原,矛盾也是愈演愈烈,爆发了黄巾起义。为此,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并组织镇压。但黄巾之乱使得汉朝元气大伤,其后的董卓之乱更是让东汉名存实亡。
四、社会经济
(一)经济发展
汉朝土地制度有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有公田和官田,管理和经营都有两种方式。管理有两种,一种是少府管理的,土地收入归皇帝所有;另一种是大司农管理的,土地收入归国库收入。土地经营也有两种,一种是假田制,也就是假民公田;另一种是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
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为地主所有,有租佃制和部曲制两种经营方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但农民破产后很容易转变为佃农、商贩和奴婢。
汉朝时期,地主阶层的主体已由军功地主变成了豪强地主,农民也有了佃农、雇农和自耕农三种。商人以市籍为分解,分为有市籍商人和无市籍商人。奴婢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奴婢,另一种私奴婢。官奴婢有罪犯及其家属、募取没收的私奴婢和战俘;私奴婢有破产农民和出卖赏赐的官奴婢。
汉朝经济区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个区域,总体来看北方经济优于南方。
在农业上,农耕方式变成了二牛抬杠(二牛三人),也修建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鸿隙陂等水利工程灌溉农田,王景、王吴用堰流法治理黄河。在手工业上,也出现了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透光镜等产品。
(二)社会生活
在饮食方面,粮食为主食,肉类也成为了百姓的副食。食器有箸、匕(勺)、碗、盘、钵、盆、尊、案。这一时期,实行分餐制,有着隆礼特征。在服饰方面,冠幘、衣服和鞋袜都发生了变化。衣服有袍服和衣裳,衣裳为上衣下裳,上衣有襦,有长襦和短襦;下衣有裳、绔、裈(穷绔、犊鼻裈)、蔽膝。鞋也有了履和屦,袜子主要为布袜。住宅分为庭院式住宅和楼阁式住宅,庭院式住宅分为四合院式住宅、日字形住宅、三合式住宅和曲尺形住宅。日常家具有几、案、桌这样的桌具,枰、榻、床这样的坐具和屏风。
在交通方面,陆路水路都很发达。陆路有驰道、直道、驿道、丝绸之路,水路有海上交通和内河交通。交通工具有车、骑、舟三种,车主要有金根车、辒辌车、轺车、牛车、鹿车、独轮车,骑主要有牛和马两种,舟有船、竹筏、木筏、皮筏。商人、游学士子、官吏经常要出去旅行,在传舍、逆旅、私馆住宿,还有择日、祖道的礼俗。
在婚姻方面,婚龄有两种判定方法,一种是身高,男性六尺五寸(约150厘米),女性六尺二寸(约140厘米);另一种是年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实际上并未执行。择偶标准有同姓不婚、门第婚姻和自由择偶三种,且需要聘礼和妆奁两种媒聘。婚礼有四个环节,第一个是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第二个是合卺;第三个是拜舅姑;第四个是庙见。男子在正妻之外,还可以纳妾,妾也有外妇、傍妻、少妇、庶妻、小妇、小妻、妾、下妻、辅妻等称谓。在这一时期,男女双方都可以提出离婚,但休妻却有七出之条,也称为七弃之条,分别是妻子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嫉妒、有恶疾。当然,这一时期再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丧葬方面,丧仪得到了发展。在丧仪上,有奔丧、沐尸、吊唁(要给赙钱)、卜葬、送葬(送葬要用哀乐、挽歌)。这一时期,死者下葬要掘冢厚葬,家人要居丧,也称守丧、守制、守孝、丁忧。但丁忧期间,官员们要放弃现有官职,直到丁忧完成才能起复,便有了夺情,也称夺哀、夺丧。
汉朝时,除夕、正旦、元宵节、端午节是最为常见的节日。在祭祀上,国家祀典、社祭和户祀。国家祀典主要有祠五帝、八神主和宗庙社稷,社祭主要以社为单位进行祭祀,社分为官社和民社,民社分为乡社和里社。户祀主要有祭祖和五祀,五祀是对门、户、井、灶、中霤。
汉朝时期,敬老养老是社会风尚。朝廷任命三老五更作为掌管教化的乡官,其多由德高望重的致仕官员担任。有时,皇帝会赐老人王杖(鸠杖)。此外,任侠和崇尚气节都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五、文化
(一)哲学宗教
这一时期,国家的意识形态先是道家的黄老之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新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新儒学是由董仲舒创建的,主要学说集中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其主要思想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这一类的政治思想,、个人道德层面提出了性三品说,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恶性。与此同时,又提出了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新儒学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今古文经。由于焚书坑儒,汉朝时的经典多为秦朝学者记忆所书,都是用隶书所写;但汉武帝时,有人在孔府夹墙中发现了用篆书书写的先秦经典。于是,便有了今古文经之争。今文经学注重通经致用,古文经学注重章句训诂。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谶纬之学,谶是语言,纬是经的解释。谶纬之学是由于新儒学的神学成分形成的,往往预示着王朝兴替。东汉时期,白虎观会议是其顶峰,其会议内容被记载在班固的《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中。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王充的《论衡》就是代表。也是在这一时期,政论也得到了发展,崔寔的《政论》、王符的《潜夫论》和仲长统的《昌言》是其典型代表。
佛教在汉朝传入了中国,但具体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佛教传入中国后,主要在洛阳和江淮一带兴盛。佛教传入后,本土的道教也出现了。道教起源于神仙之说、巫术和黄老思想,有黄老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三个分支。
(二)文史艺术
在汉代,纪传体史书是其代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是这一时期纪传体史书的代表。
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汉赋和乐府诗。汉赋有骚体赋、散体大赋和小赋三种,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是贾谊,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乐府诗的体裁主要是五言诗,代表是古诗十九首。在东汉后期,还出现了建安文学,代表为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蔡文姬)。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建安七子是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玚。
在语言文字学上,汉代也有所突破。扬雄编写《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方言的著作。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是第一部字典。
在建筑上,这一时期出现了建章宫、下水道和斗拱等建筑。在艺术上,音乐和美术都有了发展。在绘画上,出现了帛画、壁画、画像石。其中,画像石有阴刻浅画和阳刻浮雕。雕刻的代表是石刻和石兽。在音乐上,西域乐器引入了中原。乐府是官方音乐机构,作品有郊庙歌词、鼓吹曲调、相和歌词、杂曲歌词。
(三)科学技术
在数学上,《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是其代表。在天文学上,天文历法得到极大发展。对于宇宙,有了盖天说和浑天说两种说法,提出了二十八宿的星象概念。《太初历》、《三统历》、《后汉四分历》和刘洪的《乾象历》,是汉代所颁布的历法。落下闳发明了浑仪,耿寿昌发明了浑象,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编写了《浑仪》和《灵宪》。
在化学上,出现了炼丹术,魏伯阳编写了《参同契》。在医学上,内外科都得到发展。张机(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晋朝人王叔和将其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华佗也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涪翁也改良了针灸。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书和淳于意(仓公)等名医。
在农学上,氾胜之编写了《氾胜之书》,记述了当时的农业技术。在地理学上,《汉书》中首次出现了《地理志》,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也是在汉朝,出现了造纸术,西汉时为赫蹏书。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便有了蔡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