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遗世独立的芙蓉花

2019-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时光简史_21b6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黛玉孤傲,宝钗圆滑,二人皆是才貌俱佳的倾世佳人,不过我心里的天平,总是更倾向于黛玉。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的美,一在外表。《红楼梦》里,中,曹公并未对黛玉的外貌进行过多的描写,但是那仅有的寥寥几笔,却写出了黛玉的清秀灵幻——“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本是绛珠仙子的化身,得受天地精华、仙露灌溉,灵河之畔的清风细雨、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造就了她的清秀非凡,柔情似水。“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秀丽典雅的花儿,随风轻舞的柳条,用这样两种美丽的事物来形容林姑娘,可见她的楚楚动人。

黛玉的美,二在才情。“心较比干多一窍”便写出了黛玉的聪慧多才。黛玉的聪颖,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是闻名的。初进贾府的时候,贾母曾问她读过什么书,她回答只读了《四书》;她给跟她学诗的香菱讲评诗歌创作的奥秘……从这些便可以看出她才学非凡。而且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就拿她和宝玉共读《西厢》那一次来说,她只细细读过一遍,便记住了其中的内容,还拿书中的话打趣宝玉,这一点,便是大观园中其他女子所不能及的。

黛玉诗思敏捷,出口成章。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且她的诗词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大为惊叹。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总能夺魁。而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一是由于她对生活极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她可以对生活中极普通的事物如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产生丰富的想象和独持的见解。二是由于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句句似咏柳絮,实在写已,抒发了她对自己漂泊无依的悲叹。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诸君请看,“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些句子,皆写出她的高洁与孤独,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的身世决定了她的性情,她的性情决定了她的命运。幼年时的黛玉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备受呵护。但五岁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相继亡逝,她也北上进了贾府。失去至亲的悲苦,生活环境的变化,都给了她一种不踏实的感觉。陌生的环境里,贾母的疼爱怜惜给了她些许安慰,而与她同吃同住的宝玉则成了她心灵上的依赖。宝玉的陪伴让她的心有了些许安宁。可是这种安稳的日子时间不长就被打破了。薛宝钗随了母亲和哥哥上京住进了贾府,这位严守封建规范,温婉端庄,德才俱佳的女子,赢得了贾府上下一致称赞,而在众人眼里,黛玉爱哭、任性、出言尖刻,爱使小性子,这就与宝钗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宝钗和宝玉之间还有着金玉之缘,这更加深了黛玉内心原本就存在的担忧与焦虑。为缓解心里的苦闷,她 “不是愁眉,便是泪眼”,“自泪自叹”是一种办法,而另一种便是作诗了。

曹公给黛玉定义为“咏絮才”。不论是伤春亦怜己的《葬花吟》,还是替宝玉所做的《杏帘在望》,亦或是中秋夜凹晶馆与湘云联诗,她的心思灵巧,才思敏捷总让我惊叹不已。正所谓“作诗如做人”,黛玉对待二者,都是极其认真的。在诗句里,她把内心的情感大胆地表露。拿诗社第一次集体作诗来说吧,那一次的题目是咏白海棠,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依西风夜已昏”二句,正是黛玉内心的写照:孤苦无依、寄人篱下,她不爱女红,不善笼络人心,在大观园中,没有几个人真心喜欢怜惜她,她是孤独的,满腹的心事、凄楚无处诉说,西风摧残,更显凄凉。她把生活揉进了诗词里,与其融为了一体,难怪在读她的有些诗词的时候,就好像吃了莲子般,直苦到心里。

香魂一缕随风散 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走了,她香消玉殒之际,正是宝钗和宝玉喜结金玉良缘之时。造成这般悲剧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一是她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得了神瑛侍者甘露灌溉,方得以化为人形,她跟随神瑛侍者下至凡间,是为了用一生的眼泪还他报恩。这段前缘,注定了黛玉为宝玉流尽一生眼泪的宿命。

二是她的悲凉身世和外部环境。她自幼失了父母,并无可以为她说话撑腰之人,满腔愁苦也并无可倾诉之人。且她虽得贾母怜爱,终究是寄人篱下,就连贾母最喜爱的凤姐儿和宝玉也被人嫉妒遭过无妄之灾,更何况孤苦无依的黛玉呢?《红楼梦》里有一段贾母和凤姐众人商议宝玉婚事,提到了黛玉的婚事,贾母说自是先办宝玉的婚事再办黛玉的,断没有先别家孩子再自家孩子的。由此可见,虽然贾母怜爱黛玉,但心里始终认为她是别家的孩子。贾母对她的喜欢渐渐比不上宝钗,王夫人自是偏向自己姐妹的女儿,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可想而知。再加上黛玉所处的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束缚是空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黛玉的满腹经纶,无疑是致命的,再加上她素来体弱,不好生养,在极重子嗣的贾府众人看来,自是不会将她选做宝玉的妻子。

三是她的性格,这是导致她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黛玉纯真率性,心直口快,不善交际,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从不迁就,不似宝钗处事圆滑,因而在大观园中失了人心;她反对读书入仕,轻视封建社会强加在女子身上的条条框框,这种与封建社会尖锐对抗的的思想,自是不被社会所包容。“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她的性格,终究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

曹公是十分珍视这个女孩子的,他笔下的黛玉,有荷的高雅俊逸,也有梅的冰清玉洁,还有竹的坚毅秉直。她就像水一样美好,至柔至坚。虽生性孤傲,却又天真率直,至情至性。

纷纷烛影照昨昔,孤夜如泼墨染就,隐隐飘来一缕残香,仿佛又看到黛玉执着笔,于素笺上写下心事,琼霜乱,露沾裳,黛玉啊,愿汝胁下生双翼,随花相远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