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假装与真装
从真装经不装过渡到假装,心理成长所遵从的就是这个轨迹。不装是由真装到假装的桥梁。我们之所以颂扬假装,是因为那些假装者顺利渡过了不装——他们知道事实是什么样!
知道了吧?
按说,既然是装就没有真只有假:装真是假,装假也是假。但是,我在咨询过程中还是喜欢区分来访者到底是假装还是真装。
假装是意识层面的,来访者知道自己在装;真装则是无意识的,来访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装。按照许又新教授的说法(心理治疗基础,第49页),前者是完全随意甚至是积极主动的,如从事文娱体育活动没什么区别,完全属于个人的“应对风格”(coping styles),后者则是“相对地不随意的”(relatively involuntary),其目标是缓解精神痛苦,也是处理心理冲突的手段,动力心理学因为这是自我的一种功能,便将真装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
简而言之,假装是来访者对生活的应对,真装只是自我的一种防御。假装时间久了也可以成为无意识的,那就是习惯;而真装则不然,时间久了常常会变成症状。
有个阶段,我对精神分析着了魔,总是试图识别出各种防御,满眼所见都是压抑、投射、合理化、情感隔离之类;后来我知道,识别出这些防御机制并给予命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当事人在以此防御逃避着哪些不愿碰触的创伤;再后来,当我对认知行为疗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足够长时间的运用,就不太关注无意识的防御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求助者意识层面认知和行为上。
目前,我工作的重点,不是求助者的真装而是假装!
关注假装这样说并不准确,因为对假装的学习离不开对真装的识别,掌握着认知行为疗法的左手和被精神分析渲染过的右手都得用上。
“我就是要拥有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干嘛要装呢!”一位求助者如此对我说。
我不慌不忙,直视着他,微笑着从容应对:“是啊,干嘛要装呢?”
他的脸“腾”就红了,因为我这句看似绵软的话一下子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那句话是在真装——所谓自己的个性和本来的样子,不过是对还没有长大的防御而已!
接下来我跟他探讨,既然单位里的人都在装,他作为唯一一个不装的人,会被如何看待?会被认为是“出淤泥而不染”吗?
他无言以对,但对我的观点并不反对。
由于前几次咨询我已经让其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假装就没必要真装,便主动打破沉默问:“您是不想装,还是不会装?”
他嗫嚅着:“是不会装。”
这样的答案正是我盼望的——不会,我可以教啊!
其实,不只是在心理咨询室内,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贬低别人装的人,都不是不想装,而是不会装;因为自己不会装,又见到那些能装的人时时处处都比自己强、比自己更吃香,才因嫉妒而极力贬低别人的装。
在动力心理学的视野下,那些贬低别人假装的人正是自己所意识不到的真装。
我经常把自己的心理咨询戏称为教会那些真装的人去假装。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在这两者之间的确有一种状态叫不装。我的任务之一,就是让求助者意识到这种状态的存在并接受这种状态。
不装就是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就是不装关于这一点,我是让求助者通过阅读而迈出第一步的。阅读的书籍就是那本《少有人走的路》,其中讲到“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原则”。多数求助者读过之后就明白了,我连解释必要都没有。
从真装经不装过渡到假装,心理成长所遵从的就是这个轨迹。不装是由真装到假装的桥梁。我们之所以颂扬假装,是因为那些假装者顺利渡过了不装——他们知道事实是什么样!
只有那些尊重事实的人,才有资格假装;而能够假装的人,当然可以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