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期间所犯的战略性错误
我们知道其实对于任何战争的结局都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最后的结果也许是个巧合,但却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在整个二战期间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都有可能赢的整场战争,但最后还是都失败了。那么日本在战争中都干了那些蠢事呢?(以下纯属个人观点,仁者见仁)
第一个战略性错误是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作战方向性错误(也许是不得已)。我记得以前看过李宗仁的一些观点,大致的意思是“日本如果想短时间灭亡中国必须要倾全国之兵,如果陷入持久战日本必败”,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必然全国团结一致做拼死抵抗,这个时候日本必然需要倾尽全力。如果陷入持久战,中国可以凭借广阔的地域和国际援助进行抵抗,而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不足如何支撑长久战争消耗?如果日本想要以战养战,但无论哪个政党领导的敌后战争必将牵制日本大量兵力,在中国政府依然在后方坚持抗战的情况下敌后战场就存在主心骨,或者说敌后战场就有坚持下去的理由甚至更加活跃。所以日本如果想赢得对华战争,必须倾尽全国兵力投入战争,沿平汉铁路(北平至武汉)南下将中国一分为二,最主要的是此时可以使国民政府(当时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失去大后方,将中国一分为二后,分出兵力向东进攻,国民政府在没有大后方的情况下如果作战失败就会退无可退,唯一的办法就是海路转移,而日本海军力量又远超过中国海军。在这时川军、滇军等武装即使将士英勇抗战,但是在没有统一领导、武器不足且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只能进行游击性抵抗而无法发动全面反攻,或者说反攻成功的概率较小。只要中国政府还在这片土地上坚持抵抗,那么全国的武装力量就不会是一盘散沙,就像法国只有流亡政府而合法政府已经投降的情况下抵抗的力量肯定要弱得多。但历史事实是在淞沪抗战爆发时日本不得不将大部分主力部队调到淞沪战场,于是战争走势变成由东向西进行,那就陷入到了持久战。其实日本完全可以避免淞沪会战,忍一时而换来全局的优势。可日军的骄纵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使得无法避免发动淞沪会战。我们的历史书也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其实就是说淞沪会战使得日军无法快速灭亡中国,必将陷入持久战。所以第一个错误就是草率的(或者说不得不)将兵力调入淞沪战场,改变了战争走势。
第二个战略性错误就是在苏德战争进行到胶着时期,日本由于对苏联的畏惧没有对盟国进行有力支持,而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兵力投入到东南亚战场,等于对英、法国宣战,这样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如果日本能够牵制苏联的远东兵团,那么苏联对德战争就失去了一大部分生力军,那么战争走势将变成未知。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德国赢的苏德战争,那么日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倾全力对华作战或者侵略东南亚。而德国战胜后在整个欧洲也将没有了劲敌,那么欧洲各国的反攻即使在美国的参战下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德国如果打败苏联就可以将主力部队放到对英战争上,先且不说英国的海军是否能够坚持下去,但势必将日后反攻带来极大困难。
第三个战略错误就是发动对美战争,使得美国有足够的理由参战并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我们都知道一场战争拼的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包括兵力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不得不说日本的国力挑战美国简直是痴人说梦,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日本无法想象的,而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参战后将重心放在欧洲,使得欧洲战场得到好转,而即使美国将重心放在欧洲也依然几乎在同时打败日本,所以日本凭借其狂热的军国主义挑战美国实在是一大战略性错误。
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所犯的战略性错误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原因也有很多,也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吧,简单的进行了分析。片面之处还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