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早放生池-台州传说故事勾辑
这则故事流传广泛,这里选的文章来自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慈物之行第六——买放生池》,原文如下:
隋智者大师,居临海,日见民以渔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溪簄梁六十余所。心悯之,乃以所得榇施,买海曲为放生池,表闻陈主。
陈主下敕禁采捕。因为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辞甚凄楚,览者悲悟,多感化焉。
有白话翻译如下:
智者大师讲经图隋朝国师天台山国清寺智者慧顗大师,住在临海一带的地方,每天看见老百姓捕鱼为谋生职业,鱼网相连四百多里,江中设捕鱼的竹墙,及溪里筑的捕鱼孔堰,大小不下六十余所。智者大师看了心中大是不忍,于是把自己所得的供养金,买海边偏僻地区作放生池,并上表奏陈当时的陈后主。
陈后主于是下令禁止在该地区捕鱼,为此事立石碑纪念,命国子祭酒(古最高学府叫国子学,北齐叫国子寺,隋改寺为学,炀帝又改学为监,祭酒是功高名著者官名)徐孝克作碑文,文辞悲怆凄凉,看到的人都哀伤感动而有所领悟。
这里的临海,应该不单指现在的浙江临海市,而是包含整个台州的。这里的江溪,说的就是灵江及其支流。灵江是浙江第三大水系,全长44.7公里,流域面积为1058平方公里。灵江有两个源头,发源自天台的叫始丰溪,又名大溪,贯穿天台盆地。发源于东阳县大盘(今属磐安)南麓,东北流经方前,注入里石门,在后求乡入天台县境,流经龙溪、祥明等十余乡,在滩岭下湾村南出境入临海。发源自仙居的叫永安溪,源头称石长坑,在大园附近称曹溪(又名金坑),与曹店港汇合后称永安溪。永安溪自西向东横贯仙居盆地,至临海三江村与始丰溪汇合为灵江。又流经黄岩,称澄江;至海门,称椒江,然后出海。始丰溪两岸百姓大都以捕鱼为业。
另外,文中的“买海曲为放生池”,原译作“买海曲(今山东日照县西)地方作放生池”,我认为应该译为“买海边偏僻地区为放生池”较妥。《书·禹贡》传曰:“海曲谓之岛。”所谓“海曲”,《辞源》解释:“犹言海隅。谓沿海偏僻地区。也包括沿海岛屿。”“海曲”或“海岛”,义同“海澨”或“海湾”。
陈太建七年(575年),智者为避金陵的喧嚣,率徒来到天台山静修时,看到“接江源,连亘海际”的始丰溪,“渔捕簄业,交横塞水。杀戮既多,煮炙无算。夭伤物命,有足悲者”(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见《国清百录》卷4)。他认为,这也就产生了因果报应:造成“公私去来(船只)频遭没溺,以此死亡不可称数”(同上)。智者以大慈大悲的心怀,发动僧众“货(卖)衣资什物”,从渔主孔玄达等人处赎买鱼簄(编竹为栅,置溪中以截鱼之去路而捕取的渔具),同时宣扬放生的功德,使始丰溪“永作放生之池,变此鱼梁,翻成法流之水”。他还对放生的善信授三皈依,说大法以结法缘。
当时,从台州西部至临海郡城,可乘始丰溪的船只通行。智者常在船上讲经说法,教导渔民好生去杀,以求福报。临海内史计诩敬奉佛教,十分支持智者的工作,太建十三年(581年)他请智者讲《金光明经》,“到《流水品》,檀越羊公贺等闻斯妙句,咸舍簄业,凡五十五所”。羊公贺、严续祖等簄主还皈依了佛门。
从此,灵江上渔簄消失,成为法池。鸢飞鱼跃,其乐无穷。智者特将此事表奏陈宣帝,称:“雨华满室,答长者之恩;明珠照夜,报隋侯之德。斯因植妙行于前修,播芳风于末代。福不唐捐,善无虚失!”并请宣帝下敕,将始丰溪至灵江段永作往生福池,禁断渔猎。宣帝宣口敕云:“此江若无乌贼珍味,宜依所请,永为福池。”(同前)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放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