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丨刘永军:创业的A类学生就是天然的师傅题文章
11月15日在宁波召开的现代学徒制主题讨论会上,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师徒制里的师傅从哪里来?如果是从企业来,企业关心的是它的产品和它需要的人才。它参与的教学,会不会产教分离?
刘永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主任)介绍了他们创新的分类制教学,就是从大学生的二年级开始,将学生分成三类,小班教学,因材施教。
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大一还是要上基础课的,大二开始分层培养。将学生分成三类,三类同学的差别是在今后职业的不同目标上。参加分类,同学是有选择权的,是自由报名,自然分层。
其中,A类是培养电商管理型人才的,定位是自主创业;B类是培养岗位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是到大中型企业就业;C类是培养综合电商从业能力的,定位是应聘小微企业。
这个分类教学模式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会后,刘老师给我发微信:“通过现代学徒制研讨,使我更加坚定,创业的A类优秀学生就是天然的师傅,必须留下。把这样的师傅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可以避免产教分离。”
我问了A类学生留下来到指定的园区创业的,包括想当师傅的,这个比例是多少?刘老师告诉我,留下来创业的有10%左右,包括校外创业的,比例是20%。
A类同学,在学校的时候就注册公司了,这为他们过渡到创业创造了条件。他们的创业路子好像更宽了,或者是自己创业,或者是带着低年级的同学边教学边创业,这样,他们的身份既是老板也是师傅了。
这样的师傅,可以和教过他们的老师讨论理论问题,也可以更多讨论实践中的问题,这样的讨论会又一次丰富和迭代教学内容。A类学生的创业案例,既是励志故事,也是教学的教材。
在宁波会议上,厦门中天创业空间的林镇城总经理的演讲内容也提到了同类的问题。比如,大学生中间大约有10%的同学有明确的创业选择。他们在中天学会创业以后,有一部分人也选择当了师傅,是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来带徒弟的。
对这个经验感兴趣的朋友,我可以帮助你们联系刘永军老师和林镇城总经理,在微信上帮助建立对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