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古踪丨“蛙形人”画
2020-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子端端
在广西左江的花山岩石上发现的“蛙形人”画,为壮族先民骆越人所画。据考证,花山岩画出现在战国至东汉时期。
上面的“蛙形人”姿势呈两臂平举,手掌朝上,两腿平蹲,与蛙形相似。人形周围还多有牛、羊、马鹿(形状像马有鹿角,为吉祥幸运的化身),狗等家畜形象。展现了图腾崇拜与人类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这些岩画也被一些舞蹈史学家解释为某种舞姿,今天壮族人有“蛙形舞”留传下来的,也与蛙直接有关。
蛙,本是古代崇拜的图腾,由于蛙音同“娲”,又被视为女娲的象征,因其旺盛的繁殖能力被膜拜为“生育之神”。
人们敬畏蛙,主要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显示了当时女性的地位。壮族人更是深敬不疑,将蛙称之为“娅圭”意为“蛙祖母”,甚为祟拜,因为人丁兴旺与否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广西壮族主要以蛙为图腾,源于他们先民当时的生存状态,壮族祖先自古以来以水为邻而居,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只能靠天吃饭,他们天天祈盼风调雨顺,稻作丰收。有句谚语:“青蛙叫,大雨到”。青蛙的皮肤和器官对天气的变化极为敏感,日复农耕劳作的壮族先民也深谙此理,他们觉得,蛙声与春雨是伴随而来的;他们甚至认为青蛙必然与上天有某种联系,具有神奇的力量,能预示雨季的到来,更能支配雨水,控制旱涝,于是对蛙的尊崇变得更加自然而然。人们通过祭祀青蛙以求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不负一年的辛苦劳作。可见在农业文明的社会背景下,青蛙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精神上的主要依托。
壮族人民希望在丰衣足食的同时也能繁衍生息,日渐壮大。在壮族传统文化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崇拜蛙的文化依然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体现在许多地方如:图腾,建筑装饰,服饰,铜鼓,舞蹈,纪念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