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
今天的文章要从下班后吃完饭开始说起。我整理了最近这三年看过的书,其中只有傲慢与偏见那个年代的古早玛丽苏具有大家喜闻乐见的happy ending,其余的结局很多都不太友好。或者说故事本身所有的人都是灰色的,无法定性。现在回想起来,读这些书我的内心肯定很多是不愉快的。有些事不愉快从头到尾,有些事在其中一段不愉快。我原本自诩是一个阳光青年,今天回顾了一下我读的书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内核已经趋向一个充满戾气的中年女人,骨子里每个细胞都在拒绝这可能带来happy ending的材料。只有冷冰冰的现实,让我感觉到熟悉。
然而,秉着知识分子最后的一点自尊,我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一个如此浅薄之人,单纯的为了寻找优越感,体内细胞就催促自己去阅读从头丧到尾的书。Flag在此,我也毫无办法。隐约知晓我不应该这么肤浅,但是我的确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这种感动:如果硬要说,那就是过完好几种不同人生的感动。阅读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相反,读完一篇文章或者书以后,硬要叫出来一个中心思想这才是强人所难。记得我去日本箱根玩时,本来计划第二天去富士急鬼屋。然而由于高估了日本公共交通抵抗恶劣气候的能力,第二天下雪,导致地铁停运,因此就没去成鬼屋。这的确是个遗憾,但是那天我在箱根也走了不少地方,玩的很开心。可能去了鬼屋是一个心愿,然而,完成心愿的途中也很美。
阅读的私人化有个原因,有的人是把书当照片读,有的人是把书当书读。因此,同一本书,一个人可能感觉伤风败俗,另一个人觉得直击灵魂。这也是我至今很不愿意弄“我推荐/拔草的书Top10”之类的东西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从一个工科生的思维来看,让我一个才度过三十年人生的毛孩子来贸然评判一本书到底是否值得推荐,还是欠考虑。尽管无法推荐出来具体那本书应该读,我还是觉得不管怎样书是应该读的,而且不仅要读和工作相关的,还要读不相关的。如果仅仅纠结于工作的那个范围,那书籍的类别就被限制的死死地,在我看来也丧失了读书最大的乐趣,那就是免费度过一个本应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