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嚷着要去见识社会险恶,却连一点人间苦难都看不得
有同学问我有没有看过《活着》,我说没有,她很惊讶地问为什么,我说太沉重了,我看不了。
高中阶段其实要求读很多书,为了提高文学素养是一方面,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为了高考语文,我一直都很喜欢并且很擅长语文,所以我说没读过《活着》,同学才会很惊讶。
不只是《活着》,很多本应该读的书我也没有读过,不是懒也不是没有时间,只是没有这个勇气,因为太沉重,因为我不敢去面对那些苦难或者是人间真实,就算作为读者作为旁观者去看,我也做不到。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曾经因为封面上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翻开过它,只是看了几十分钟,我就匆匆合上了书,此后几天心情一直都是阴郁的。很多人为书中无所保留的付出所感动,我的重点却一直放在命运不公,美好真挚的感情付出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回报。
其实我明白,真心付出的人并不会期望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毕竟这样才是高境界的感情,只是我不能说服自己而已。
《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我只听老师的话买了来,却连翻都没翻开过一页。“文革十年”太黑暗,“文革”这个词也太可怕,以至于我连触碰的勇气都没有,一点点跟这个词有关的文学影视作品,我都看不了。
还有那首歌《一拜天地》,讲了文革时期的一对同性爱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们走过了枪林弹雨,却死在了世俗的风言风语里。如果这样的爱不被理解,但为什么连尊重都给不了。
这不只是那个时代的不公,直到今天,同性之间的爱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所以一个一个的悲剧在产生。
可是,爱情不是基于血缘的亲情,却能给以彼此相伴相惜,相濡以沫的承诺,这样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世人也会衷心的祝愿,只是因为喜欢的是同性,就让爱一下子变成了病吗!
《霸王别姬》,我很惭愧没有看过这部优秀的电影,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太沉重。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涵养气质,所以只专注于知识性强的书本或者是文辞优美的散文,不看自传,不读名著小说。
其实有时候想想,我这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也是我逃避的一种表现,因为老师说读自传或者是人物的故事就像是在体验他们的人生,所以我可能潜意识里就在逃避。
现实里也是一样,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不想看见哪个子女不赡养父母,哪个幼儿又被拐卖,哪些农民工又被拖欠工资,每每看见这些,我都替他们觉得人间真的不值得。
可这种想法或许根本就是错误的,因为在我认为的在苦难中挣扎生存的人眼里,人间是值得的,值得他们尽管身处苦难,却依然仰望光明。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根本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苦乐。更没有资格替他们去抱怨什么。
我只能去避开这些让自己不舒服,让自己变得阴郁的消息,把自己藏在世界美好的壳子里。
可是我却时常觉得我应该去经历艰难困苦,尽管我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