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什么?该不该挣钱?如何挣钱?
钱是什么?该不该挣钱?该如何挣钱?
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没钱寸步难行。
这是大实话。现代的人不像过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自给自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使人丧失了普遍能够养活自己的能力。分工化导致人只有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某一项技能上熟练和生产,并以此来作为谋生的手段。
社会的分工,导致了人必须强烈地去依赖“以物换物”。以物换物的媒介,就是金钱。
金钱便如同是在“以物换物”、交易行为的基础上,而延伸的一种“裁判”。
说白了,你大爷用家里养的三十只鹅,换了隔壁大娘家的一头牛。两个人都觉得很公平。
然而,人不能出门在外时时刻刻把鹅和牛带在身边,所以为了交易更方便的进行,人们索性发明出“钱”这种符号和代替物,用它来中转货品的交换。
这决定了“钱”拥有先天性的威严,和必须使人们相信它的神圣地位。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诚实。一整个村子里的人们,都约定俗成给“钱”与货品之间交换的关系、比例、方法,定了大家都认可的规则。
村长说,我们用1个贝壳来代表三十只鹅,或一头牛的价值,以后大家换东西,用贝壳就行了。是不是很方便。
刚开始的确很方便。大家都老老实实地用“贝壳换物”的方法,进行交易与合作。
但后来有些坏人发现了,我去多搞一些贝壳,不就能拿它多换东西了吗。
本来这个村子里,所有货品加起来的价值,按照村长说的,总共等于1000个贝壳。
而大家也都老老实实地在这1000个贝壳里换东西,谁也没想过要去多搞第1001个贝壳。
但后来,坏人出现了,偷偷去伪造了200个贝壳。
本来按照之前的规则,村子里的所有货品加起来,只等于1000个贝壳的价值。
坏人出现,不仅仅拿伪造的200个贝壳去骗取了大爷家的鹅、大娘家的牛,还骗了张家的麦子,和李家的苞米。
结果是,坏人没有生产和创造出任何的东西,那些被骗的善良村民却白白损失了自己辛苦劳作、生产出来的货品。
而且换来了伪造的贝壳。
等被骗的村民再拿着伪造的贝壳去市场上消费,换取别人的货品时,这个时候等于村子里存在了1200个贝壳。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村子里的货品全部加起来,还是那么多,但“钱”却多了。
大家就会慢慢发现,“贝壳”怎么变多了?贝壳一变多,它也就没有那么有价值了。
这个时候村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时村长有两种做法,一是全部查清村里总共有多少个贝壳,按照之前的规则,把多于1000贝壳的“贝壳”销毁。并且用严厉的方法管控贝壳的制造,以保证村子里只能有1000个贝壳。这样就恢复了之前的秩序。
第二个做法是按照现有贝壳的数量,去重新评估它与货品之间的价值换算。比如,以前1个贝壳可以换三十只鹅,现在一个贝壳就只能换二十五只鹅了。
换言之,“东西”涨价了,“钱”变得不值钱了。
这也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有坏人在里面搞鬼。
一有坏人在搞鬼,金钱这个“最初的裁判”,也就开始不公正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所谓的那个索罗斯1997年狙击泰国货币的事。他一顿操作,就和村子里的坏人一样,自己没有生产创造出任何有用的商品和价值,但赚了一大笔钱。
紧接着这家伙不是还来打港币的主意么,结果低估了香港背后的大陆政府,被大陆爸爸一脚踢了回去。
要没有大陆爸爸,香港那年,会很惨。
很多人把索罗斯叫做“金融巨鳄”,认为他几次做空货币、低买高卖的手段,是智慧和商业杰作的体现。
然而,这种行为是又偷又抢。他自己没生产出物品,却用套取来的钱,享用和消费着全世界各地的劳动者们辛勤创造出来的果实。
你还要崇拜这种人吗?
据说,索罗斯好像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亲传弟子。这我不知道真假,如果是真的,那就呵呵吧。
但想来,总不是哲学的错。
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哲学家,是怎么看待金钱的。
“金钱是一种工具,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卢梭说。“必须挣钱才能生活,但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马克思说。
而尼采呢,尼采一生贫寒,手里没有过什么钱。但在他那个反犹主义的信徒妹夫伯恩哈德·福斯特要提出给尼采钱时,被尼采拒绝了。
尼采一向驳斥反犹主义,而福斯特恰恰是个典型的反犹分子。两人一直没有过什么交集,即使是福斯特提出要给尼采钱时。
所以,哲学家的态度大概能看得出来:钱,是重要,没有钱,生活不了;但是,钱并非一直重要,在这个世界上,有比钱更贵重的东西。
如果马克思只爱钱的话,他就不会过那样一直流亡、坎坷的日子。凭他的思想和地位,如果只去追求财富,混个上流社会、大富大贵,应该还是不难做到的吧。
但是,马克思选择了什么?他选择了去砸掉全世界无产者手上的镣铐。这样的一种价值和成就,和金钱比起来,哪个更贵重?
所以,还是要辩证地看问题。
在今天,挣钱绝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算是哲学家,也要生活。
然而,金钱本身虽不可耻,但挣钱的手段却有高尚和卑劣之分。
有的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满足他人的正当需要为手段来挣钱;有的人却坑蒙拐骗、以增加他人的痛苦为结果来挣钱。
这样的区别,却有时在日常生活中常被混淆,大家有一种“只要挣到了钱,就是成功”的风气。
说实话,这种风气,极其恶劣。
当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集体陷入这种风气的时候,短期看,可能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长期看,恰恰削弱的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的未来。
当医生、法官都不再以自己职业本身而存在的价值引以为豪时;当一类创造、一项发明、一种贡献都被迫只能以金钱这一种衡量标准来考察时;当暴发户的尊严随便就能超过人民教师时……社会的灾难就来了。
但是没办法,生活在时代的巨大车轮之下,你我个人又能做什么呢?
我觉得,钱该挣,挣钱也并不可耻。但是要挣与自己的劳动相匹配的钱,以减少他人的痛苦、满足他人的正当需要为衡量标准,去创造劳动,获取钱财。
我知道,这很难。时代的巨大浮躁,个人常常是难以经受其诱惑的。
但是,相信我,所有不是站在公平的基础之上所获取的利益,本质上都是冒着眼前难以看见的风险,本质上都是在埋一颗巨大的雷。
我们还要在“痛苦”当中煎熬很长一段时间。照现在的发展来看。
作为个人的我们,最好的做法,我认为是:掌握一门技能,找到一种专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且与人无害的劳动贡献,将它坚持下去,以此来产生价值、换取价值。
这是普通人在现世的最好活法。
有人会说:谁谁谁就能占着先天良好的资源坐享其成,我却要不断地辛苦劳动。
你说的, 这也是个大现象。不过就是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于我们而言,找到一种正直的挣钱手段,并以此产生巨大的价值,这是一条无上的正路。
钱,说白了只是个媒介。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上出现时,就有人对这种媒介本身动了坏心思。
为什么经济危机,为什么金融风险,本质上还是一群人提前或过量地挥霍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劳动所能获取的成果。
但结局却是让所有人买了单。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
话说回来,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强者。什么是强者?用尼采哲学的话来说,敢于举刀向更强,是为强者。
而现在呢,大家都是韭菜,被割完之后,却挥刀向更弱的韭菜。
呵呵。
凌弱,从来不是强者的作为。
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掌握一门适合自己的技能,与人无害、可日积月累,如此谋财,方为正道。
挣钱,绝对不是不对的。事实上,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劳动者,我们理应赋予他更多的财富才对。而不是将财富的天平倾斜给那些投机钻营、买空卖空的人。
事实上,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存在,正是应该将财富分配到它应该去到的位置才对。然而现实里,它却多做着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事。
具体的经济学我不懂,但希望这几句没有讲错。
也许也会有人反驳,你说的这些有什么用,有人不走正路,照样赚大钱。
对不起,那就不是我评论的了。我这话,是说给最多数的人,提供一种最多安全和稳妥的可能。
至于赚大钱的方法,我这里没有。而且绝对反对以增加他人苦难为附带结果的方式来赚取收入。
希望这篇内容对你有价值。
“现在不是去想缺什么的时候,而是看看凭现有的东西,还能做些什么吧!”——海明威·《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