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美妙的艺术中虚度时光
这一天,天很蓝很蓝。
我们一群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天津。大一那年糊糊涂涂的天津之旅恍若昨日,还记得那时几个小伙伴一起逛风情街,吃狗不理包子,参观天津教堂、大学城,却未踏足天津的艺术机构。而第二次,我们有幸领略到了天津更多迷人的地方。这样的虚度光阴,真好。特别是跟着可爱的老师和小伙伴们,一群同道中人,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
第一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从北京到天津的博物馆,距离没有想象中远,迷迷糊糊之中便到了目的地。一下车,我们便像回归大自然的鸟儿兴奋地四处散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展览去观摩。因为自己准备功课做得不足,竟不知天津博物馆正在展出那么多有意思的展览。
天津博物馆总体上挺宽阔的,从内部感受它的时候你更多的会觉得它是往上挺立的,而不向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样更多的是往宽度去延展。不过它大大的窗户,与屋外的阳光交融在一起的博物馆仍给人一种开阔明亮之感。
一群小学生正由老师带着有序地在结束参观,让人倍感生机勃勃。而我和小伙伴则直接奔向自己感兴趣的展览——《晚明绘画作品展》和《明代中期吴门书画特展》。
当书里古代的著名人物及其画真实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的时候,你会感到一阵阵的欣喜。这种欣喜不仅仅是由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名声带来的,更是因为,当你跟一件艺术作品面对面地交流的时候,它们会比印在书里的鲜活得很多,这个时候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件艺术品的年龄、绘制的过程以及它所呈现的特点,有时你甚至会觉得你是直接在跟艺术家对话!它们不再是被掩盖了许多灵光的无生命的图像,它们亲切地向你诉说着历史,诉说着它们身上光阴的故事——这便是每次现场看展览能给我带来的惊喜,每次你都会感觉似乎在往一个奇妙的世界更加深入地踏进了一步。
吴门书画展和晚明绘画作品展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却有一个时间上的连续性,让观者能够更直观地去思考这其间的继承性和变化。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轴》 绢本设色 张叔诚先生捐赠吴门四家的作品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时代代表,虽然这四家的风格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当你的视线从仇英的青绿山水转变到沈周的水墨画时,仇英应顾客要求疾笔作画、而沈周在山水间与朋友畅聊宇宙的情境似乎就会浮现在眼前。或许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书本的知识的影响,却不失为一种观画的小乐趣。吴门书画展中书法也在展厅里得到了很大的展现。当你完整地去面对一副卷轴画的时候,你会惊讶于原来这幅画还附带了这么长的书法啊,当然这种情况是极个别的。展厅里也有很多独立的书法作品展出,但因为自身对书法没有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观看的时候虽然能够感受到笔势的运作,但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把一副书法作品给看懂。
穿梭于作品之间,我被作品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一个有山有水的空间里,那里可居、可游,不亦乐乎。那些人物有的在交谈,有的在走动,有的在弹琴;有的画得很细致,有的寥寥几笔却亦形象生动。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中,几个道士交谈甚欢;沈周的《虎丘送客图轴》却给人无限惆怅之感;看着谢时臣的《溪山晚岁图轴》,你似乎还可以听到画中的驴在走动的声音。
(明)沈周《虎丘送客图轴》 纸本设色 成华庚子 张叔诚先生捐赠 (明)谢时臣《溪山岁晚图轴》纸本设色 嘉靖二十三年(1544)当来到晚明书画展的时候,我并没有一种很强烈的突然更换了天地的感觉。然而,无论人物还是花鸟似乎都比吴门画派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在书上看到了便喜欢上的《王时敏像》,到了现场看到时也没有让人失望。王时敏以一种恬淡的、稳重的姿态坐在那里,似乎在看着你又似乎没有。看着丁云鹏的人物画,你仍会被他流动的线条所吸引了。周之冕笔下的花鸟画让人看了心生怜爱之情,这种对自然的热爱是多么会感染观者啊!而吴彬的《山水轴》那不走套路的构图也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也是山山水水,但这山水却似乎来势汹汹,密密麻麻地包围着中间那切割了画面的的瀑布,而你又会顺着瀑布的水势看到了画面前安置的一亭子。在出其不意之处,又给人理所当然之感。虽然关于该画作的信息至今尚未明确,但这至少也代表了晚明画坛的风格之一。在这两个画展中,有不少画是张叔诚先生或周叔弢先生捐赠(如明代项圣谟的《且听寒响图》)的,虽然目前了解的还不多,但这里面似乎有更多更有意思的历史值得去探究。
(明)曾鲸《王时敏像》 绢本设色天津美术馆的展览的标签做得都挺详细的,书法作品中所写的内容也会详细清楚地贴在作品外的玻璃上。在晚明画展的出口处,还有一个可以供观众体验书法的台子,感觉天津美术馆在注重教育方面做得也是不错的。
(明)丁云鹏《释迦牟尼像轴》 纸本设色 (明)周之冕《花鸟册》 纸本设色 张叔诚先生捐赠 (明)周之冕《花鸟册》 纸本设色 张叔诚先生捐赠 (明)吴彬《山水轴》 纸本设色 晚明画展出口处的书法体验处在美术馆同时展出的还有明清的工艺品和古砚与拓片展,似乎策展人在尝试着给观众呈现明清社会艺术发展的整个面貌,我觉得这种尝试也很有意思。拓印的展览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现代主义艺术,因为观看的时间有点紧张,我们只能匆匆一览,却也让人萌动了以后自己也亲自动手拓印的想法。
清康熙 青花人物图缸 (清)翁方纲临瘞鹤鸣端砚午餐过后,我们出发去了下一个地点。民间美术也很一种特别吸引人的艺术,有时候,它们跟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亲近。在天津王树村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妖异与想象——<山海经>中的图像世界》虽然展示的图像不多,但你可以看到这背后所下的学术功夫。现代艺术以铁丝这种有力度的材料来表现山海经的异兽倒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异兽,铁丝,刘思婧作更让人赞叹不已的是直接跟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大师和作品面对面交流!虽然之前知道有这么一种艺术曾经辉煌过,但一直没有更深的了解。当杨柳青年画的师傅用着沉稳的话语将年画的制作工艺同你媚媚道来的时候,很多之前疑惑的地方都解开了,同时你也会觉得这种艺术同你更亲近了。
老师傅不耐其烦地讲解了杨柳青年画最重要的特点、制作工艺、制作内涵,他说的“杨柳青年画中任意一个步骤都足够一个人学一生”这句话给人印象深刻。这种匠人精神其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如果你真的要做学问或者精通一门技艺,哪一种不是值得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的呢?
天津黄昏窗外景 午后阳光散落的屋子里,师傅在向一群年青人传承文化因为年画我们平时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跟师傅提了很多问题。看着这么结实的木板,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版画中那么多那么细的线条还可以刻得连贯性那么好。因为自己平时用薄的木板刻木刻的时候,总会一不小心就把线条给刻断了,这常常让人懊恼。这些有气度的工具再一次吸引了我,也许这是一个契机,以后肯定会有机会去用这些工具来刻木刻的!
师傅向我们展示的年画刻板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没深入接触一种文化,所以不了解,也因为不了解而没有更深一步去接触。多走走,多看看世界,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许我们的文化未曾断流,这些传统其实都深深地根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去发扬光大而已。
这样子虚度的光阴,真是妙不可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