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月夜

2020-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紫雁东来

作者:厉鹗 (清代)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厉鹗朝代:清代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

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他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

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注释:

灵隐寺:在杭州灵隐山东南麓,寺前有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环境清幽。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意境清冷。

香界:指佛寺。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谓万物俱息。

“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四天,四方天空。沈佺期《从幸香山寺应制》:“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空,空寂。

赏析: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附近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游览胜地。“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

  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背景

灵隐寺是人们熟悉的杭州一景,坐落在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寺前冷泉飞度,古木苍深,不远处飞来峰如巨石飞坠,屹立寺门,环境幽静、清雅。这次诗人找了一个恰当的时间,踏着月光游山,全诗的韵味就在这月色当中。

(繁)靈隱寺月夜

作者:厲鹗 (清代)

夜寒香界白,澗曲寺門通。

月在衆峰頂,泉流亂葉中。

一燈群動息,孤磬四天空。

歸路畏逢虎,況聞岩下風。

厲鹗朝代:清代

厲鹗(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學家,浙西詞派中堅人物。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家貧,性孤峭。乾隆初舉鴻博,報罷。性耽聞靜,愛山水,尤工詩..擅南宋諸家之勝。著有《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鄉試時,看到厲鹗的試卷,大為欣賞。厲鹗于該年考中舉人。進京以後,以詩為湯右曾所賞識,但未能考中進士。乾隆元年(1736年),為浙江巡撫程元章推薦,參加“博學鴻詞”考試。由于考試過程中,誤將《論》置于《詩》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孫山。此後,終身未仕。

厲鹗在詞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為浙西詞派中期的代表。在詞派問題上,他推崇姜夔、張炎等人為首的宋詞南宗,貶低辛棄疾等人的北宗。厲鹗以“清”與“雅”作為詞好壞的標準。他主張在藝術特點上,詞應該是幽隽清绮,婉約淡冷;作品蘊意上,詞要適度表達作者純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態的清高志性。他與查為仁合編的《絕妙好詞箋》成為繼朱彜尊《詞綜》之後推崇南宋詞方面最有影響的著作。另外,厲鹗也長于寫詩,特別是五言詩。他與杭世駿齊名,《清代學者象傳》中稱其:“為詩精深峭潔,截斷衆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彜尊)外自樹一幟。”厲鹗讀書搜奇嗜博,鈎深摘異,尤熟于宋元以後的掌故。

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遼史拾遺》、《東城雜記》、《南宋雜事詩》等書。其中《南宋雜事詩》一書,采諸書為之注,征引浩博,為考史事者所重。

注釋:

靈隱寺:在杭州靈隱山東南麓,寺前有飛來峰,寺中有冷泉亭諸名勝,環境清幽。詩寫靈隱寺月夜景象、感覺,意境清冷。

香界:指佛寺。明楊慎《丹鉛總錄·瑣語》:“佛寺曰香界。”白:謂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靈隱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飛來峰,故雲。

一燈:指佛殿中長明燈。群動息:語本陶淵明《飲酒》詩:“日入群動息。”謂萬物俱息。

“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聲,反襯萬籁俱寂之幽靜。四天,四方天空。沈佺期《從幸香山寺應制》:“嶺上樓台千地起,城中鍾鼓四天聞。”空,空寂。

賞析:

《靈隱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體詩。靈隱寺,在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山麓,附近有飛來峰、冷泉亭諸名勝,是西湖的遊覽勝地。“月夜”標題,可見這首詩描寫的是靈隱寺的月夜景色。從詩中“夜寒”、“落葉”看,時間當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點時間,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個“白”字,未見其月,已見月光的皎潔。接著寫透過寺門,可見曲折的山澗與寺門相連,一個清涼幽靜的境地呈現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啓下,擡頭望“月在衆峰頂”,可見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頭看“泉流亂葉中”,可見秋葉紛飛,泉水流淌。由靜景而寫到動態,以動襯靜,更覺佛寺秋夜的靜谧。四句讀來,佛寺月夜,盡收眼底,俯仰之間,所見所感,妙趣橫生。

  五、六句先寫進入佛寺。“一燈”指寺裏的長明燈。“群動息”,語出陶淵明《飲酒》“日入群動息”,指一切都歸于沈寂。“孤磬”指僧人夜裏誦佛經的擊磬聲。“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謂色界諸天,即整個天空。兩句意為,進入佛寺,所見一燈孤明,猶感四面靜寂,只聽到僧人夜裏誦經的擊磬聲,悠然響在寂靜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啓下,後寫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難免使人生出孤獨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離歸。山林多虎,使人生畏,“況聞岩下風”。俗謂“雲從龍,風從虎”。聞風如見虎,使人更驚恐不安,欲離歸而又難以回歸。

  全詩寫靈隱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從而抒發了詩人孤獨惆怅、處境難耐的心境。寫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難分。

背景

靈隱寺是人們熟悉的杭州一景,坐落在西湖西北的靈隱山麓,寺前冷泉飛度,古木蒼深,不遠處飛來峰如巨石飛墜,屹立寺門,環境幽靜、清雅。這次詩人找了一個恰當的時間,踏著月光遊山,全詩的韻味就在這月色當中。查詢的簡體字,點擊轉換按鈕,就能轉換為繁體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