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闯 | 年轻,不是迷茫的借口
用一天时间看完了90后学长李柘远(英文名Leo)的《不如去闯|年轻,不是迷茫的借口》感触颇多,谨以此文记录以及分享书中的一些经验以及自己的部分感受。
第一次知道这个学长是从公众号“灼见”9月份推送的一篇文章——哈佛学生回应北大院长:与其纠结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标。知道学长是在哈佛商学院念MBA,那时候的感受就是“牛人”,读完这本书之后更多的感受是:你只看到了别人的“牛逼”,却没有看到别人背后的努力。
求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二线小城的自己过去总是在羡慕大城市拥有的丰富资源以及各种人脉,似乎自己不优秀就是因为没有他们家庭条件好、没有像很多人一样生在皇城脚下。然而实际上,家庭背景与个人努力程度并完全相关,大多数人都听过仗着家里有钱有势而蛮横霸道的例子,但同样不乏努力奋斗不懈追求的人生,甚至很多时候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更谦逊、更努力。
Leo家地处美丽的厦门,但家庭条件并不是父母能够很轻松支持其出国留学的那种。初三的时候他决定留学读本科,从做决定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开始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查漏补缺分析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制定完备的计划并持之以恒践行。最终他也如愿申请到了梦校——耶鲁大学。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个阳光的男孩的,除去那些光鲜的事迹之外,更多的是他的朴实以及谦逊。尽管从小到大一直优秀、尽管是报送“清华”“北大”的尖子生、尽管很努力的申请到了耶鲁大学,但文字言语之间尽是谦逊低调,很认真的过自己的人生,也很真诚的给予他人建议。
- **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
我记得大二在校写新闻的时候我们一个很厉害的美女老师经常说“题好一半文”,写文章的道理大致如此,好的标题能够让你更有思路行文展现自己,也更够帮助吸引别人的眼球。
可能不能完全类比吧,但是求学的过程中,从一开始便有自己的规划必定是更利于成功的。试想班级两个人,聪慧程度差不多,但一个从中考结束便知道自己将来想上清华,于是按照自己的目标制定规划并且高中三年脚踏实地朝着目标迈进;另一个也想上名校,但因为自己聪慧或者觉得时间还长前一两年慢慢悠悠的过完,两者最后的差别应该也是料想的到的。
Leo就是前者那样的典型了,初三做出留学决定之后高中三年不断完善:学好课内知识、参加课外活动、完成标化考试、准备申请材料。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那么顺利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并且还样样优秀,但早开始准备至少失败了也可以很快重整旗鼓而不至于狼狈不堪。
-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
书中有一个部分学长讲自己在耶鲁“憋纸”(写paper)的故事,看完深深让我觉得自己在学校写的论文真的都太“水”了啊。
学长的第一篇论文是将一篇几万词的文章缩成只有4页的修辞分析,并且初稿要求在36小时内提交,难度可想而知。当时他从头到位分析了那篇文章,最终初稿足有8页,发给教授之后对方温和但是毫不手软的指出了其文章的不当之处。接着,学长在那个周末为自己制定了完备的计划:包括约见教授面谈自己论文中需要修改的部分、请语言中心的老师提意见以及研习相关文献到二稿和终稿。
这样的计划以及对学业的严谨不由得让自己感觉惭愧,大学里面大多数论文都是靠拼拼凑凑完成,期末考试也大多是考前突击背背笔记的“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如果说那些不在学习的时间自己是用在了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或许自己还可以安慰原谅自己;但深知很多时间真的就是浪费了,如今大四,不知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再进入校园学习但决定对“学习”这件事情更认真一些。
- 学习生活两不误,“野”出新天地
学霸学长并不是一个书呆子,相反,他“撒野”的方式恰恰是各种有意思的事情。9岁的时候就会自己去养蚕卖钱捐给宁夏地区小孩的他,估计收获了不少“这个小子不一般”的赞誉。
他曾经向厦门附中校领导提议自己学校去争取参加仅覆盖在大部分一线城市的模拟联合国,也在大学里面和同学一起前往印度贫困地区进行性知识教育。生而为游,酷爱旅行的他同时又对各种地理知识无所不知。
不由得也会想,他到底有多少能量才能够做如此多的事情?我想是内心对于汲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渴望吧。很多时候一些事情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如果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也会克服困难朝那个方向努力,并且显得不知疲倦。
对于在学校还有机会去享受大学生活、体验其千姿百态的小朋友们,老学姐表示真的要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求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怨不念,踏实肯干
Leo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高盛,他用了一组数据表现其工作的两年——
单周最长工作记录:109小时
搭建了合计1500张Excel表的逾20个财务预测模型
完成了120本中文或英文pitchbook,最短的6页,最长的150页
参加了近20000分钟的项目电话会议
回复了约55000封工作邮件
这个数据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差距,不怕别人比你优秀,怕的是那些比你优秀的人却比你更努力。
这份数据背后是多少个学生生涯中的日夜沉淀,是多少个熬夜加班的夜晚,一台电脑一杯咖啡的生活?我们不知道。很容易羡慕别人工作的优渥以及高回报,但是有时候这份苦自己真的不一定吃得来。
不怨不念,踏实肯干。不要参与办公室政治,不要抱怨自己的工作和上司,“埋头苦干”可能是最笨的方式,但也可能是最容易提高业绩得到老板赏识的方式。
- 谦虚求教,谨慎前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乏能够让自己学到知识、增长能力之人,可能是你的同事,也可能是上司,甚至是你的对手。要学会运用身边的资源,努力提升自己。
“1.1”、“1.2”原则是Leo一个女上司的故事。工作业绩做的好,不仅仅是完成自己工作之中的事情并力求做到完美让老板省心,也包括工作之余细节处的0.1、0.2,小到用便签标明要点或是一碗温热的皮蛋瘦肉粥,这些都可能成为一个杰出(outstanding)员工和一个优秀(good)员工的区别。
“over promise,under deliver”这一点也让自己觉得印象深刻,因为这是大部分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即:承诺太好而实际上做的并没有那么好。如果日常细节中不注意想必很容易会将这样的坏习惯带到工作之中,而这往往又是致命的。
- 奠定基础,开创未来
年轻时候的第一份职业不一定就是一辈子的职业,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关于未来的方向是在这个过程中摸索而慢慢形成的。
我想,无论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外企、国企还是私企,但至少是让自己感觉到激情,能从中学到东西是最好,这样才有动力不断去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希望自己的未来也是一样,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未来的很多年中无论是对工作或是家庭至少都更有“底气”。
这本书的序是学长妈妈作的,而跋是他写给妈妈的。两人关系亦师亦友,很明显能看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Courage(勇气)、honesty(诚实)、perseverance(毅力)、sympathy(同情心)是Leo妈妈送给他的四个关键词,深以为意。
写在最后,学长的经历还是像神一样的存在,或许这辈子自己都没有可能那么辉煌。但还是很同意里面一句话:对未来最负责任的做法,是用意志力去打败那个软弱和渴望安逸的自己,把当下的事一件件做好。
共勉,愿大家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