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看连载随笔散文历史有意思

第十八章   解脱

2019-04-10  本文已影响5人  卉青

原著作者  当年明月  缩写  卉青

嘉靖发飙了。

左顺门闹事的一百四十余人,全部被抓了起来!除了官太高的,年纪太大的,体质太差的,一律脱光了裤子打屁股——廷杖。最终有十六人伤重不治,一命呜呼,死亡率高达12%,怎一个惨字了得!

杨慎先生作为反面典型,和其他几个带头人还挨了回笼棍,可谓是杠上开花。好在杨头领身体素质过硬,竟然活了下来,还被追加了一个流放云南永昌的待遇。

从高干子弟到流放重犯,一夜之间,杨慎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只好乖乖收拾包袱,准备上路。

杨慎虽然没有被皇帝杀掉,但天下并不缺想杀他的人。原因倒不在他,而是他的父亲杨廷和种下的因,也算是父债子还。

当年,杨廷和在主持朝政的时候,有一年财政赤字严重。增加赋税是不行的,把老百姓逼急了,无数个朱重八会涌现出来。既然开源不行,那就只能节流了。苦思冥想之下,杨廷和决定裁员。

那年头在朝廷里混个差事不容易,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一句著名的评语——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

杨廷和得罪了很多人,但由于他是朝廷首辅,别人只敢私下骂两句。由于他过于生猛,退休后也没人敢找他麻烦。如今杨慎就不同了,他得罪了皇帝权臣,又重伤在身,不杀白不杀,于是有冤的有仇的都蠢蠢欲动,埋伏在了流放途中。

要知道,杨慎被打的是屁股,不是脑袋。杨慎太聪明了,他凭着良好的算术功底,一路上不时调整自己的速度和路线,任是杀手们严防死守,他竟然化险为夷,顺利到达了云南!

面对如此天才,阎王大概也觉得自己的庙小吧!

杨慎到达云南后,竟如鱼得水,很快与当地官员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官员甚至公然违反命令,允许他回四川老家探亲。杨仁兄的公关能力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在四川新都的老家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杨慎有幸及时得到消息,参加了父亲的葬礼。在父亲灵柩入土的那一刻,他终于理解了当年父亲从朝廷离去时那镇定从容的笑容。

从年轻的编修官到老练的内阁首辅,从刘瑾、江彬再到张骢,几十年你争我夺,起起落落,荣华富贵,恩怨荣辱,最终不过化为尘土,归于笑柄而已。

想来你已经厌倦了吧!杨慎站在父亲墓前,仰望天空,他终于找到了最后的答案。

杨慎解开了萦绕在心头的疑团,释然了无牵挂。

此后三十余年,他游历于四川和云南之间,专心著书,研习学问,有多本著作流传后世。后世学者认为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杨慎排名第一,超过了解缙和徐渭(徐文长)。

朱厚熜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却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他对杨氏父子始终耿耿于怀。不过他因为一次谈话最终原谅了杨廷和。

有一年,天灾频发,他问内阁学士李时:“以往有余粮可以支撑下去吗?”李时回答:“可以,这都是陛下的英明所致啊?”嘉靖不解。李时回禀:“陛下忘了,当年登基之时,您曾下诏裁剪机构,分流人员,这些粮食才能省下救急啊!”朱厚熜听后十分肃穆地说:“这都是杨先生的功劳,不是我的。”

杨廷和死后一年,被正式恢复名誉,得到了应有的承认。

杨慎没有他爹那么幸运,不过在漫长的流放岁月里,他也是经常被小心眼儿的朱厚熜想起。

闲来无事,朱厚熜会问大臣们:“杨慎还好吗?”幸亏杨慎人缘不错,总有大臣把他的“凄惨”生活在皇帝面前倾情表演一番。皇帝陛下听后点点头,满意而去。

嘉靖三十八年,杨慎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著作等身,名扬天下。

比他著作和本人更有名的是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也是他一生的感悟和智慧所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嘉靖的心得

只有权谋和暴力,才能征服所有的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人,但又不能让任何人独揽大权,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是朱厚熜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的心得,也是他的智慧哲学。

驱逐了杨廷和,张骢成了朱厚熜的第一个提线木偶。

张骢这条咸鱼虽然翻了身,却跃不了龙门,入不了阁。

在明代,要想进入内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这个人应该进过翰林院,当过庶吉士(相当于学历资本);其次必须要由朝中大臣会推(相当于民主选举);最后,内阁列出名单,皇帝拍板同意,才算入阁了。

张骢这位仁兄,翰林院的门卫都没当过,群众基础又相当差,脸皮也没厚到毛遂自荐,唯一的指望就是皇帝手中的特权,下中旨(不经过内阁,皇帝直接下令任免人员或颁布法令)。

明代的官员还是有一些气节的,很多人觉得这样得来的官很丢脸,宁可不升官也不愿走中旨这条路。当然,张骢先生是没有这个觉悟的,他虽然不要脸面,但他的名声实在太差,皇帝还没有下旨,大臣们就放出话来:“只要中旨一下,立刻使用封驳权!”

会推不可能,中旨没指望,人见人厌的张骢成了狗不理。

经过地毯式排查,杨一清的名字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张骢的前路。

杨一清可以算是张骢的粉丝。当初议礼的时候,杨一清听过张骢的奏章,曾经断言:即使圣人再生,也驳不倒张骢!之后他成了张骢的忠实支持者,为议礼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一清决定重新入阁,拉张骢一把。只是他没有料到,他的半生荣誉功名会因此毁于一旦。

杨一清入阁后,皇帝随后下了中旨。群臣虽然激愤,但也抵不上领导的一句话。在杨一清的安排下,皇帝的旨意得到顺利执行,张骢终于实现了当年萧半仙的预言,入阁成了大学士。

二十年前,张永帮了杨一清,改变了他的命运;二十年后,杨一清帮了张骢,杨一清的命运再次被改变。

张骢的诡计

在大礼仪的事情上,张骢挺身而出为少年天子说话,对抗权倾天下的杨廷和,这是应该肯定的,但这位老兄飞黄腾达后却患上了心理变态的绝症,偏执、自私、多疑,看谁踩谁,他的座右铭就是:一个也不放过,一个也不饶恕。

随着病情的恶化,张骢已经不满足欺负下级,他瞄准了一个更为强大的目标——杨一清。

杨一清当时是内阁首辅,虽然他平时对张骢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张骢还是觉得他碍眼,决定铤而走险,弹劾自己的领导。

嘉靖八年,张骢重拳出击,派出手下所有主力言官弹劾杨一清,还给他定性为“奸人”。杨一清没有大举反攻,只是上奏为自己辩护了一下,然后就郑重提出辞职。

张骢很意外,不知道杨一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久,结果出来了,皇帝不但没有同意杨一清辞职,还严厉斥责了张骢等人,并要他们做好自我批评。

这实在不能怪张骢,因为杨一清的水太深。

早在朱厚熜十一二岁,还在湖北安陆当土财主的时候,他的父亲兴献王就反复对他说:“朝中有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在,必定国家兴旺,万民无忧!”

对朱厚熜来说,杨一清是他的偶像,而张骢只不过是个跟班,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可比性。

忍耐已久的官员们趁此机会对张骢一顿乱拳相加,口水横飞。张骢顶不住了,朱厚熜也不想让他顶了,便做出了“辞退”的决定。

出人意料地的是,张骢不仅没有苦苦哀求,竟然拔腿就跑,甚至连行李也没收拾,就连夜逃出京城,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但上天没有彻底抛弃张骢,它不过是和张先生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不久之后,张骢将拿回属于他的一切。

张骢出逃一个月后,他的一个同党上书骂了杨一清。明朝的官员们的抗击打能力普遍都很强,所以杨一清也不在乎。但没想到皇帝大人在乎。

当初嘉靖赶走张骢也是一时气愤,对于这位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仁兄,他还是很有感情的。冷静下来后,他下令诏回张骢,让他继续当他的内阁大臣。

与此同时,杨一清却是心灰意冷,再次提出辞职。

皇帝依然想挽留杨一清,但张骢却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赶走了杨一清。

当许多言官顺风倒攻击杨一清,要求把他削职为民的时候,张骢竟然为杨一清求情:

“陛下,看在杨一清曾经立有大功的份儿上,对他宽大处理吧!”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杨一清被张骢进行了有罪推定。于是杨一清光荣退休了,回到家,准备安度晚年。

但这次他没能如愿。

很快,杨一清就又收到了一个贪污受贿的罪名,据说是收了张永的二百两黄金,因为他给张永写了一篇墓志铭。

杨一清确实收了二百两,但不是黄金,而是白银。实际上,以杨一清的身份和书法,收二百两润笔费也并不过分。但在政治斗争中,方式手段从来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

“拼搏一生,却为小人所害!”

杨一清终于崩溃了,经历了无数风雨,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却得到了这样的下场。杨一清在最后的哀叹中,撒手人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解脱。

张骢竟然斗倒了杨一清,他得意地大笑着,在他看来,前途一片光明。

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好运已经走到了终点,一个敌人已经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延伸阅读

一代才女黄娥:在中国历史上,夫妻俱有才名的,汉代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宋代有赵明诚和李清照,元代有赵孟頫和管道升,到了明代,则首推杨慎和黄娥。杨慎自不必说,明代第一大才子。黄娥则是工部尚书黄珂之女,精通文史,能诗善赋,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女。杨廷和和黄珂同朝为官,私交很好,便结成了亲家。婚后,杨慎和黄娥十分恩爱,夫妻间多有诗词唱和,但好景不长,五年后,杨慎被流放云南,黄娥守在四川老家,一面操持家务,一面等待丈夫归来,始终不离不弃,一等就是三十年,直到杨慎去世,都没能见上一面。

毛宗岗与《三国演义》:毛宗岗是清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效仿金圣叹删减《水浒传》的做法,对原本的《三国演义》做了一次大的手术,在情节、回目、诗文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变动。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版本就是他的杰作。不过,毛宗岗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著作权意识:首先是杨慎的《临江仙》被他做了开篇词,却不给杨慎署名;其次是名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他自己写的也没有署名。这种做法产生了误导,为了表达对偶像金圣叹的敬意,他居然还把自己修改本署名金圣叹,实在是低调到了极点。

《明伦大典》:左顺门事件后,为了引导舆论,嘉靖命礼部尚书席书牵头编纂了《大礼集议》。书中正取张骢等五人,附取熊浃等六人,外加楚王、枣阳王等共计十三位议礼派的奏疏,将其编辑成了上下两卷。书修成后,许多议礼派得到了升迁,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和不满,很快上林苑监丞何渊等人就上书,抱怨自己之前所上的奏疏被人扣押了,强烈要求重新修订《大礼集议》,于是嘉靖再次组织人马,对这套书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并亲自作序,赐名《明伦大典》,随后刊行天下,议礼派功臣也都得到了表彰和奖励。

云南第一人:科举始于隋代,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元朝末年,云南才正式施行了科举制度。在云南的历史上,一共出了一千多名进士,其中,杨一清无疑是杰出的代表。他七岁能文,十岁被破格选入翰林院读书,十四岁乡试中解元,十八岁高中进士,二十一岁做了中书舍人,二十二岁就被邀请到翰林院讲经,是不折不扣的天才。此后,他历经四朝,三起三落,先后三次总制三边,两次入阁,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做到宰相级别的云南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