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样傻——《梦游老爸》

2017-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玫瑰腐乳

昨天是父亲节,我选择《蒙施爷爷讲故事》(第三辑)中的《梦游老爸》与大家分享。

笑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曾反复为她诵读。每当我学着爸爸“呼噜……呼噜……”,她就吃吃地笑;每当有人问“什么声音?什么声音?什么声音呀”,她都捂住嘴尽量不发出声音;每次看到老爸被“嘣,嘣,嘣”地拖上楼梯,她都兴奋地跳起来!

《蒙施爷爷讲故事》系列就是这样,用重复的语言展现类似的场景,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表述方式,也是很多口口相传的经典故事常见的表达手法。

《格林童话》就常常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比如《渔夫和他的妻子》中,渔夫祈求比目鱼满足他妻子越来越贪婪的欲望时,反复吟诵:

“比目鱼啊,你在大海里,

恳请你好好听我说仔细,

我捉你放你没提愿望,

老婆对此却不饶又不依。”

一次次的要求下,“清澈”的大海开始“绿得泛黄”、继而“混浊不清”、渐渐“一片灰黑,波涛汹涌,从海底翻涌上来的海水散发着恶臭”,渔夫对此惊恐不安却不及时阻止,于是海水“一片墨黑,混浊不清,不仅汹涌翻腾,泡沫飞溅,而且旋风阵阵”;“海水像开锅了似地汹涌澎湃……好像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最后,妻子竟然要控制太阳月亮,大海终于怒不可遏——“掀起滚滚的黑色巨浪,浪头有山那么高,浪尖上翻涌着白沫”。渔夫和妻子终又一无所有。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反复的请求,呓语般低吟,重复的是老太婆的欲望,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贪婪——原来,这是来自内心的声音。同时,大海的容忍和变化,让我敬畏;农夫最后的一无所有,让我知道“止步”,学会“满足”。童话故事就是这样,用象征的手法、耳语式歌谣,勾画出一个善恶分明、因果报应的世界,让智慧的种子在潜意识里生根、发芽,渐渐地,花开芬芳、唇齿留香……

回到《梦游老爸》:爸爸梦游,杰森不得不照顾他。他不但把老爸从各种可笑的、危险的情况中解救出来,还想出有效的办法阻止老爸继续梦游。我第一次看,啼笑皆非——这有什么意义呢?!但笑笑对这个系列每一本书都情有独钟,常常捧着书傻乐。这让我很感兴趣!

好奇心驱使下,我放下成年人的眼光,学着像笑笑那样用心去读——的确非常有趣!

“呼噜……呼噜……”“什么声音?什么声音呀?”——故事用悬念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让读者怀着“后来呢?后来怎样了?”的心,紧张而专注地看下去!好故事,就像磁铁,自带引力。

“原来是爸爸,他梦游了。”孩子眼里的父亲是英雄,是榜样,是让他趾高气扬的依仗。但故事里的父亲不但沉睡,他还乱跑闯祸?!孩子变成英雄,拯救落难的英雄——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圆一个英雄梦,多么吸引孩子!

不过,英雄可不是一下子炼成的!连续四次“什么声音?什么声音?什么声音呀?”杰森都只是找到爸爸,叫醒他,然后感慨一声“这屋子真邪门”就回床上睡觉去了。直到爸爸害他要准备那么复杂的装备半夜出门,费老大力气才运回后,杰森才觉得“我得想点办法。”于是,找来一根长绳子拴住爸爸的大脚趾。这样一来,杰森终于可以“安睡”了。原来,英雄只是被逼无奈的主动,平凡又振奋人心——英雄就是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