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终其一生,遗世独立,悲欣交集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天气晴李叔同:终其一生,遗世独立,悲欣交集
文/林木草
图/网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又到一年毕业季,这首《送别》又开始被广泛传唱。
又想起那个曾经的翩翩公子李叔同,那个洗尽铅华、皈依佛门的弘一法师。
“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是慈悲。”
上面这段对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不能理解李叔同的决绝,和他所说的“慈悲”。
什么是慈悲?对天下苍生慈悲,对真正关心和爱着自己的人残忍?
想起了在今年一月份时看的《无问西东》。电影中陈鹏王敏佳的中学老师,是一个爱生如子、对街坊邻里很好很热情的人。但唯独对他的妻子冷如冰霜。
他反问妻子说:“为什么其他事情都可以改变,而唯独感情这件事情不可以改变呢?”
作为旁观者的我,觉得是可以改变的。就像“小时候爱吃西红柿,长大后忽然不喜欢吃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了,没有理由,我没有错,西红柿也没有错,错的只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一辈子。”只是,这个现实太残酷了一点。
张晓风说过,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李叔同不认为那是漠然,他只想在短短一生中,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管世人的评判。
俞平伯曾如是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李叔同真的可以堪称全才。他广泛涉猎诗文、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篆刻等等方面。
第一次听说李叔同,应该是源于一个名人——丰子恺。先知道了丰子恺这个画家,后来才知道了他的绘画老师李叔同。
世人不能理解的是他,竟然可以抛却浮世三千,在三十八岁时毅然皈依佛门,与繁世种种做个了断。
可能李叔同这般选择,是从小就注定了的吧。他从小就受到爱好禅道的父亲的耳濡目染。他八九岁时便明白了繁华尽头是悲哀的道理。
李叔同在圆寂前三天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用“悲欣交集”来概括他的心路历程是恰当的。
李叔同:终其一生,遗世独立,悲欣交集迟子建在《斯人独憔悴》中写到:“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正如迟子建说的一样,虽然李叔同没有真正做到看破红尘,无牵无挂,但他竟然可以把自己最真实的状态表达出来,让世人知道其实他难以超拔。这样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也是很令人敬佩的。
他,悲欣交集而遗世独立。张爱玲曾说:“不要以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满腹才情却想无欲无求,身处浮世却遗世独立,踏出红尘又悲欣交集。
他只认“弘一”不认“叔同”,而我却更喜欢“李叔同”这个名字。
他静静地去了,留给世人无限思索和长吁短叹。
再轻念“长亭外,古道边”,似乎有了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