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匹配带来友谊最大化
两个七十岁糟老头主演的电影,你想看吗?
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No”。
如果我告诉你,这两个糟老头是杰克·尼克尔森 + 摩根·弗里曼呢?
我想,大多数人中的大多数人会即刻改口“Yes”。
好吧,不卖关子了。
格蕾丝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电影是由这两位“演技之王”共同主演的《遗愿清单》。
影片的导演是罗伯·莱纳,莱纳以演员起家,但却成名于导演事业。
由他执导的《伴我同行》、《怦然心动》、《当哈利遇到莎莉》等影片,均是既叫好又叫座。
导演罗伯·莱纳有这三位坐镇,影片的质量自然有保障,豆瓣8.6的高分绝非浪得虚名。
剧情分割线
白人富翁爱德华(杰克·尼克尔森饰演)是医院最大的股东,他坚称“一房两床,无一例外”。
不久之后,爱德华罹患癌症,迫于舆论的压力,他不得不与黑人修车工卡特(摩根·弗里曼饰演)共享同一个病房。
第一次见面,火星撞地球。
站在山顶上的人和站在山脚下的人,他们在彼此眼中同样渺小,这便是爱德华与卡特相识之初的真实写照。
同一屋檐下的相处,令两个老男人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对彼此多了了解,卡特感受到了爱德华的幽默,而爱德华也见识到了卡特的博学。
他们一起散步、聊天、玩纸牌,如同相识多年的老友。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公平的,但在一件事情面前人人平等——死亡。
当得知自己的寿命只剩下不到一年光景时,卡特和爱德华的眼中不约而同地流露出深深的失望。
卡特将正在书写的“遗愿清单”团作一团扔在地上,被爱德华无意间拾得。
卡特只把遗愿清单当做闲时消遣,而爱德华却当了真,他想趁活着的时候潇洒走一回并成功说服了卡特。
卡特不顾妻子的反对,他与爱德华一同踏上了旅途。
观影至此,我留意到一处细节。
当卡特与妻子在病房内争吵时,妻子质问卡特,“你要和一个陌生人去旅行”?
卡特反驳道,“他不是什么陌生人”。
卡特说爱德华不是陌生人,但也并未称呼他为朋友,我想此时卡特的心中应该也存有疑问吧,他和爱德华究竟是不是朋友。
我认为,他们那时最多只能算是“病友”关系。
如果不是因为共处一室,社会地位悬殊的二人,恐怕连交谈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结伴环游世界。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段剖析婚姻关系的话语。
笔者说,从长远角度看,婚姻也是一种合作关系。既然是合作关系,就要讲究资源匹配,资源越是匹配,关系越能维持得长久。
乍看这句话时,感觉笔者口硬心冷、把婚姻比作了生意经,但当我冷静下来思考,不得不佩服笔者的心思剔透和字字珠玑。
其实不只是爱侣,朋友、合伙人、生意伙伴,世间无论哪一种关系,但凡讲求合作抑或说需要维持的都离不开资源匹配。
这种匹配的资源主要是指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双方只有在思想理念上志同道合,合作之路才能走得顺畅和长远。
爱德华身家亿万,但是暴戾的性格令他四次婚姻皆以失败告终,爱德华认为自己这辈子最美满的婚姻是与事业的结合。
卡特热爱家庭,为了将三名子女培养成才,他放弃了成为历史教授的梦想,虽然四十五年来过着单调的生活,但是卡特与妻子恩爱外加儿孙绕膝。
相识之初的爱德华和卡特,资源明显是不匹配的,那时候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即是“同病相怜”。
旅途可以令爱情升温,也可以让友谊发酵。
旅途中的朝夕相处令爱德华和卡特对彼此敞开了心扉,他们向对方谈及了隐藏在各自内心深处的伤痛。
心灵的相知进而催生了精神的相悦。
爱德华物质上的富有令卡特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而卡特精神上的充裕则促成了爱德华与女儿和解。
任何一种感情在历经相识、相知、相悦三阶段的进化后,必将呈现成熟饱满之态。
最美的爱情是令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友情亦是如此。
爱德华和卡特为对方提供了生命中不可或缺但彼时真正匮乏的资源,资源匹配带来友谊最大化。
他们像两面镜子,映射出彼此的不足,也照亮了彼此的人生。
爱德华在卡特葬礼上的演讲是影片中我最为欣赏的两处桥段之一。
两位男主角都是无可争议的演技之王,但是受角色所限,杰克·尼科尔森在影片中的光芒一直被摩根·弗里曼遮掩,好在葬礼上的演讲成功助他挽回败局。
爱德华的声音与语调极富感染力,眼角眉梢难掩悲伤,而数度哽咽和一行清泪更是将其对老友的哀思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我不知道电影之外,两位演员是否关系交好,但至少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友谊的真诚与可贵。
另一处我欣赏的桥段来自片尾,爱德华的助手将其与卡特的骨灰安放于冰雪覆盖的高山之巅,为他们了却了清单上最后的遗愿。
这处情节从侧面烘托出爱德华的人格魅力。
或许我们会为了生存委曲求全,但在一个人过世后还甘愿为其效力,这绝对是出于对逝者的敬仰与爱戴。
《遗愿清单》并非一部煽情的电影,但却带来了久违的感动。
一个人无论此生如何过活,终将带着遗憾离开。
惟愿有生之年得遇知己,一道去做那些疯狂又美好的事情——
亲眼目睹神迹;
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
笑到流眼泪;
开一次野马跑车;
高空跳伞;
刺一个纹身;
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