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旱久何当雨,
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
红叶已随风。
殷殷情意,终挽不住时光的脚步,人生天地之间仿佛白驹之过隙,惚然而已。不知不觉间,秋天的脚步悄然的离我们远去,而不远处便传来了冬日里的第一声“问候”……!
今日立冬,立冬时节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而很多时候我们对“冬天”这个词语是有异议的,大多数提及到冬日便会与寒冷、萧条、凄凉等词汇联系到一起。更有甚者会想到冬天是噩运、死亡、不幸的象征。 有时我们在度过自己人生里的“冬天”时通常会说“熬过冬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熬”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度过一段充满磨难和坎坷的时光了。我们要在其中挣扎,坚持,忍受。甚至会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的症状:迟钝、愁苦、悲愁、无力。于是人们是不会像惋惜像“春天过去了”一样,惋惜冬天的离去,他们都是在立春之时,如释重负地说一句:“这个冬天终于过去了”。如此这般甩脱了某个包袱,也像是逃离某种忧郁。好似这样也能够摆脱、逃离那个冰冷、寂寥而又无助的人生之冬一样。
《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这句古语中蕴藏了生命节律的智慧,而这正是冬天存在的真正意义。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必然会承担不同的任务使命。
一切的生命体都会在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也代表着事物从发生、发展、直至最后泯灭的一个生命历程。这里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都需要在四季更迭、万物兴歇中各尽其职,时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好比诗中说的好“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四季轮回,草木荣枯皆是自然规律的表像而已。
但我们也可以加以辩证的思考,或许正是因为冬天严苛的环境给了人从所未有的敏感,我们才能在春天到来时,真正知道春天的意义。所以说,冬天的意义,其实是一把“钥匙”,是你打开春天意义的一把“钥匙”。
如果没有冬天,就没有所谓的春林初盛,春水初生的喜悦。如果没有冬天,就没有冰消的释然和开阔,新生也会变得平淡无味,而失去了喷薄与壮烈。假如没有了冬天,我们也体会不到百花齐放,阳光熹微,万物萌发到底是何种的一番影像?
今日立冬,冬天来了,此时此刻在冥冥之中可以感到一丝丝暖意,由此深深地感受到“冬天来了”这一句话中隐藏着对今后未知的美好憧憬与企望。
这不禁使我想起二零一零年岁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侵袭了古城西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坚持意味着一切。对于这次疫情,绝然让我们懂得,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竟然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一般不堪一击。由衷的体会到了苏轼词中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如今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国家,还有无数为了全体大众利益而不断努力抗争的人们,更有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是他们用毅力与大爱托起了祖国头顶的一片天,正因为有了他们才让一个又一个频临死亡的患者重获了新生,让一个又一个几度绝望的家庭燃起新的希望。
从疫情发展至今日,全球抗疫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但我们依旧不容放弃,“吾唯有一息之尚存,此志便不容懈怠”,国家与民众誓死与新冠病毒抗争到底。
希望,是多么美好的词语。纵然“她”是如此的遥远,也是如此的“虚无飘渺”,但是至少能使我们走完那最艰难的寻段路程……!
人如果生活在希望中,那便是美好。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有勇气和耐力去面对,纵然前路是怎样的迂回曲折或是荆棘载途,我们都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的那一刻……!
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开出美艳的花朵,也不是所有坚持都会有结果。但是总会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于壬寅年十月十四日立冬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