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
聊客观唯心之前,我们先聊聊唯物和主观唯心。
先说唯物。
我们以一朵花来举例。假如某个人看到一朵花,他说这朵花是红的。花作为一种物质,在唯物论里花就是一种本原。我们人看到了这朵花,感知到了它的存在,意识到这朵花是红的。所以唯物论里,物质摆在第一位,物质决定了意识。当1000个人来欣赏这朵花,大家都说这朵花是红的,红作为一个值,赋给了颜色这个属性,我们也可以简单的说,红是这朵花的一个属性。但是假如这个时候,第1001个人出现了,恰巧是个色盲,他说这朵花是绿的。这个时候很不幸他就被其他1000个人骂成傻逼了,他变成了一个患者,他成了异类,被人骂多了他自己也觉得自己身上好像真的有毛病。
如果这个人一旦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想去解决,其实也很简单。当他看到花,意识到是绿色的时候,从口中就说出来:这花是红色的。这不就完事了了嘛。
唯物论者说这花是红色的,这是客观事实,这是一种物质,不以你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其实这花到底是红到底是绿?无非一个定义一个标准罢了。标准变成了客观事实,不觉得很可笑吗?
再说主观唯心。
其实上面的1001个人都可以被认为是主观唯心。当我感知到这朵花时,从心里意识到这花是红的或者是绿的。当然这个时候的意识也是从有意识的后天练习之后变成了无意识。色盲或者非色盲人,套用的标准是同一套,只是由于眼球结构的差异化导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但这1001个人终究还是由我们的心来感知这朵花的颜色,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说它是主观唯心。“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套典型的主观唯心。其实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是主观唯心,没啥毛病。只是很多时候主观到了我们身上变成了“伪主观”。我们每天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不经思考不经加工全部塞到大脑里,囤积起来,达到一定量之后,我们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观点,一套认知系统,我们以为是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这一些都是主观的,殊不知都是些别人的东西。等大众都塞满了同一套东西之后,我们发现自己的观点是主流的,同时误以为是正确的。所以我把它取了个名,定义成“伪主观”。
最后说到了重点,柏拉图的客观唯心。
通过上面的阐述,现在你感觉起来貌似主观唯心比唯物更能使自己接受吧!好了,是时候让我们的柏拉图闪亮登场给你们洗洗脑了。
我们还是拿花是红的来举例。主观唯心和唯物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首次你要有朵花,我们再来谈论你这个色盲是不是傻逼的事情。红色是花的一个颜色属性值:花有个属性是颜色,那么这朵花的这个属性的值就是红色。所以对于谈论红色这个事情,貌似是脱离不开花了,再推到更加普遍的意义,就是脱离不开物质了。
但柏拉图是反其道而行之,觉得红色不需要这朵花(物质)也可以单独存在,红色从花这个实体中被抽离出来上身到一个精神层面。红色是意识层面上的一种实打实的存在。所以柏拉图觉得:红色是客观存在的,它和其他很多本原的东西(比如正义、勇敢、智慧)都被存放在了一个“客观存在”的池子里面。我们手里捧着这个池子,拿出红色,去判断这朵花符不符合“红色”这个标准。这个时候,红色已经不是花的一个颜色属性值了,红色的重要性排在了花的前面,我们有了红色,才有资格来判断这朵花到底是不是红色。红色在柏拉图眼里就变成了客观的。
讲到这里,其实还有个很大的漏洞,既然红色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红色最初是哪里来的?首先,红色是被存放在我们上述说的那个“客观存在”的池子里的,所以,我们就去搞明白这个池子是从哪里来的。池子里装了自然理念,比如日月星辰;也装了人造物理念,比如桌子椅子;还有审美道德理念;等等等……柏拉图认为这个池子是与生俱来的,从人一开始来到这个世间就从灵魂里带来的。只是这个池子一开始的缺口很小,只能放出一点点的水;等自我意识的逐步完善,缺口越来越大,水也就越来越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来越多。所以这个池子是个潜伏物,而并不是后天性地去造了这个一个池子。
当然,这终究还是柏拉图的观点,池子一开始是从哪里来的?他貌似很难说服我们,反而是基督教,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他们觉得这个池子是上帝。于是就有了: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