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散文文学

英雄的孤独,克拉姆斯科依《耶稣在荒野中》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树ssy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人类意识中总是希望出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这个英雄不论状况如何,不论处境如何,他都意志坚定,仿佛没有了人类的情感,只有这样的人,才称之为英雄或者救世主。就算是国际歌里面再怎么唱本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战后的斯大林个人崇拜依然达到了顶峰。笔者小的时候看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英雄都是完美的。慢慢的有一些长大多了一些阅历之后,才发现英雄难做,而且英雄的苦闷也甚于常人十倍。最近有一部评分很高的美剧,叫做惩罚者,惩罚者是漫威英雄中一个受争议比较大的人物。在前几集的剧情中惩罚者就是一个颓废的,流浪在街头的流浪汉,在市井中的消沉的人物,一点没有一英雄的样子。突然觉得惩罚这个这个形象和克拉姆斯科伊笔下的耶稣有异曲同工之妙,英雄一旦处于无用武之地,又或是沉默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与负能量中的时候。他们就受到了人们的唾骂或者抛弃,虚构的英雄总是能够重新站起来,而现实中呢?

克拉姆斯科依《耶稣在荒野中》

描绘英雄也有苦闷,就是我们今天这幅克拉姆斯柯依的《耶稣在荒野中》的主题。在我们以往的更新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从伊万诺夫开始,也就是19世纪的上半段。人们对于严耶稣形象就已经有了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已经上升到哲学和历史的层面,究竟耶稣是人是神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克拉姆斯科依,还有我们也讲过的盖伊,就是在伊万诺夫之后,对耶稣这一形象做了很多诠释和解读的代表人物。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点,耶稣这个形象在圣经中他是知道自己要慷慨赴死的。第二就是圣经作为一本神的传道书,又作为一本历史书,这中间的历史和神话根本性的差异造成了现实与假想的鸿沟。历史,寻求的是真实。而传道的福音书则歌颂的是神明。这两点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人们突破了神学的思想,那么对着其中历史人物的解读就已经变得不可避免。

细节图 细节图

油画中的情节简单明了,满面愁容的耶稣坐在全是沙砾以及石块的地上,远处是已经露出太阳光芒的清晨。耶稣的双手做出了我们时常在焦虑时做的手势,十指紧扣,眼神尽是陷入深深思考的疲累,而耶稣的脚则肮脏破损的厉害。耶稣的形象在这幅画中已经完全没有了在以往传统油画中耶稣的神性,这一点,克拉姆斯科依做的比伊万诺夫更加的彻底,似乎慷慨赴死或者如何清洗世间的恶对于耶稣来说也是一件让他心力憔悴或者是值得深深思虑的事情,或许从画家自己的角度来说,耶稣踌躇的是他无法真正的肃清这世界上的罪恶,但是以平常人的角度,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最直观的印象是,耶稣是人而不是神,他的喜怒哀乐和我们一样。他似乎也在害怕或者说是犹豫不决是否为了大家而慷慨就死。如此看来,一旦英雄人物或者说是悲情人物的非人性受到了弱化,那么这种质疑的种子就会很快在大众之间传播,而且会完全颠覆原来的神性。

克拉姆斯科伊创作这幅画是整整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从1860年开始收集素材开始,一直到1869年。在1867年时画出了第一个版本。但是画家并不满意,随后他又游历欧洲,去了德国,去了巴黎,维也纳,观看其他的画家是如何描绘同类题材的。最终回到俄罗斯之后落脚在了克里米亚,这里有些许地方让他想起了巴勒斯坦的荒原。

在克拉姆斯科依返回俄罗斯之后,据他自己回忆,“在一系列的印象影响之下,一种对生命沉重的感觉笼罩着自己,我能够清楚的看到在每个人人生中的某一刻。多少都会有一些神性的影子。在这一刻他们会去考虑我究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是沿着神的脚步,还是迈向罪恶。有一天当我看到一个人他深深地陷入到这种踌躇以及思考中时,我经常让他处于这样一种不变的状态,他的精神也变得严肃以及深邃。”

画家就是以这种处在思索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了耶稣在这幅画中的形象。他的嘴唇似乎已经干涸,像是经过了长久的沉默。只有眼神能够表达出他正在经历了长久的内在的斗争,尽管我们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

在整个画作中克拉姆斯柯依都采用了一种冷色调。远方的朝阳即将升起。经过了漫长的思索之后,耶稣仿佛也要做出它最终的决定。这个世界还在一天一天的轮转。

这幅画作也是在巡回画派第二场展览中向大众展示,也迅速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应。这幅作品也获得了进步人士的亲睐。所谓进步人士的青睐就是指把耶稣的慷慨赴死作为他内心抉择的结果。

画家让耶稣这个形象变得更加饱满,变得更加的像一个人。其实进步人士崇尚这幅画是有理由的,因为神是没有心的。没有心也就意味着没有过多的感情,没有踌躇和犹豫。他会被钉上十字架,是因为他应该去做,而并非是他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决心,以及内心的一系列斗争而作出的,结果从这点出发,进步人士会把自己的行为也当成一种神性的体现。也就是说,设想一下如果自己也是一个进步主义者,看到这样一幅画作,你会想到,自己会像和人性的耶稣一样也经过了一系列的精神上的斗争,而最终是为全人类作出了奉献。这种哲学内核其实已经十分接近如今我们的社会。如今我们的社会都会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从这一点上来说,笔者在上中学的时候,也就是是大概十年前,记忆中的电影有很多是小人物变英雄,或者是小人物经过一系列的内心的挣扎和成长,最终能够让自己或者让周围的人成长。但与此同时,那些期待超级英雄的电影也是经久不衰,而且这些超级英雄都有一种非人性的特质,究竟是自己小人物成英雄还是期待非人的超级英雄,对大众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很难抉择。

对于这样的一幅画作,他似乎并不能带给我们些许观感上的快感,但却呼应着我们心中的一种共鸣的情感。“荒野”这个符号体系在我们的脑海意识中会和我们已有的概念去相互匹配,这个匹配认知的过程,会把“荒野”的特点与我们脑中相似的概念的各个特点进行一种连线。这个专题我们也将会在其他的关于符号学的文章中再详细的阐述,直接放上结论就是-荒野的认知结果会让我们联想到困难的处境或人生中比较困难的阶段。而耶稣的形象会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自己的一种踌躇,以及是否要坚定走下去的彻夜不眠,焦虑和思考。一幅伟大的画作,他总是可以在脱离感官颜色快感的情况下,依然给我们带来理性的美感。所谓理性的美感就是当你获得些许收获的时候,或者是若有所得的时候所流淌的那种感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