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端午记忆
今天是端午节,早早起床,和家人一起去踏青。
在城市里踏青,并没有什么非常好的去处。
去公园吧,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草。
不过,公园的树林和草地都是不允许进入的,踏青,只能用眼睛来“踏”。
这就让我想起儿时的端午节,那才是真的有意思呢。
小气候,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都会早早起来。土坯房的屋檐下或是窗棂上,已经插上了带着绿叶的树枝,树枝上悬挂着大人们用彩纸折叠的纸葫芦。妈妈把自己编的五彩绳系在孩子们的手腕或者脚腕上,拿出早就煮好的鸡蛋和鹅蛋。
孩子们把鸡蛋和鹅蛋装进口袋里,三三两两的到野外去踏青了。
来到树林里、沙坑里、山坡上,到处都可以作为孩子们的游乐场。
必须玩的节目是滚鸡蛋。
从沙子堆成的小山顶上开始向山坡下用小手挖出一条正好能容纳鸡蛋的浅沟,故意把“跑道”挖得蜿蜒曲折一些。挖好后,一个孩子从山坡上的起点处把鸡蛋放到沟内,鸡蛋在跑道内顺势滚落下来,有时会在转折处受阻停下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跑道进行修理,保证鸡蛋在沟内活动顺畅。
跑道的尽头要有一个人负责接住滚下来的鸡蛋,把鸡蛋接到后,抛给山坡上的小伙伴。有时小伙伴接不到,啪的一声鸡蛋落在沙堆上摔碎了。于是,剥皮吃掉。再拿一枚新的鸡蛋继续滚。
玩累了,就玩第二个节目——磕鸡蛋。
每个人手里拿一枚鸡蛋,互相用鸡蛋来对撞,看谁的鸡蛋更结实。
当然,每次都会有一枚鸡蛋会被撞碎,或者相撞的两枚鸡蛋同归于尽。鬼一点儿的孩子会用鸡蛋的尖头撞另一方的大头,由于大头有一块空的地方,很容易被撞碎。还有的孩子更鬼,在手里的鸡蛋和对方的鸡蛋要撞到一起时,用握住鸡蛋的手指撞对方的鸡蛋,无论怎么结实的鸡蛋也扛不住手指的力量,他的鸡蛋也就成了战神,不明所以的小伙伴只能恨自己的鸡蛋不争气,一次次被败下阵来。
鸡蛋都撞碎了吃掉了,孩子们就可以轻装上阵杀高粱马了。
这个游戏至少四人参加,两人一组。每组选一名健壮些的当“马”,瘦小一些的做战士。战士要骑在马上,也就是两腿分开跨骑在下面那个孩子的脖子上,下面的“马”拽住战士的两条腿。
战斗开始,两匹马拉距离,让后向一起冲过去,上面的战士张开两条臂膀开始厮杀。只要抓住对方,就用力的撕扯,试图把对方的士兵拽于马下。
这很考验“马”的功力。下盘稳当的马,无论上边怎么撕扯,都能稳住,上面的士兵就能把对方的士兵连同马一同拽倒了。
杀高粱马的游戏每年端午都玩,有时候上了初中的大孩子也会玩上几局。
玩尽兴了,孩子们会去树林边采几把艾蒿,回去煮水洗洗脸,去去瘴气。剩下的艾蒿挂在屋檐下风干,用来夏季熏蚊子,或者小孩子受风的时候熬水洗身子。
而今,已在城里生活了几十年,童年在农村过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鸡蛋,包粽子,其他所剩不多了,徒留一些美好的回忆在内心的最深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8299/08adaab6bde8b6c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