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伤寒论国学与传统文化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24

2018-07-09  本文已影响54人  侠医世家毛巾哥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注解:

说脉浮要用汗来解不对,我们知道,津液虚是不能发汗的。后面的方子倒是对的,用桂枝汤,桂枝汤不是发汗剂。

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就是“外证未解”的“外证”两个字。《伤寒论》里说外证指的是解肌的证,意味着不宜发汗;说“表证”才是需要解表发汗的证

原文: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芍药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这一条所谓的表未解又下之,都是前面讲过的问题。这里说一下“喘”这个证。喘的原因,临证上较常见的有热,水饮和气滞这三种

一:喘而汗出,是热的指证。

二:喘而倚息,就是要靠着才能呼吸顺畅,不能平躺,或者喘而心下满痛。则偏水饮。

三:喘而胸闷胁痛,或感觉肢体内气窜,或打嗝,则是偏气滞。

主要注意的是,临证上往往只是偏向性,不可能绝对到只有水饮,只有气滞。如果气滞为主,当气滞治即可;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兼而治之。

那造成这三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有热一般是平时摄入了过多的饮食酒肉,脾胃积滞造成的,以宿食积滞为主;水饮多是或多思多虑,或嗜肥甘生冷,或饮水多,或不运动,以至于脾胃弱水湿不气化造成的,多兼有痰;气滞一般是生气多怒造成的。

这里“微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是有气滞的喘。

原文:

44 太阳病,外在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

病在表从表解,不可下。外证指不渴发汗的证,如汗出的肌肉酸痛,用桂枝汤解外。这都是前面讲过的。

原文: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

这一条还是讲的误治,也是重复前面的内容。太阳病,误下了,脉还浮,说明病还在外。那解外就好了,解外用桂枝汤。

原文: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注解:

这一条前面讲的是无汗身痛的太阳病,也就是伤寒麻黄汤证。

服了药,稍微好一点了,病人有些“发烦目瞑”。目瞑是一种类似于眩晕困乏的反应。前面说过,邪气重的时候,人是亢盛的,就是累也不能睡。服药后产生困倦反应,说明邪气快解了。严重的会出鼻血,出了鼻血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阳气重故也”。这里的阳气指的是津血,就是津血多。人体津血多自然病解得快。如果体表不够通畅,不能迅速地通过体表解决邪气,津血就会寻求别鹅途径解决,出鼻血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小孩子爱出鼻血其实是好事,一场感冒就躲过去了。

就这一条我们来讲讲出血这个证。像牙龈出血,便血,经期血淋漓不尽,这都是很常见的。如果我们顺应人体来思考,其实都是人体在排邪气。包括大便颜色深,就是有潜血,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见血止血,而要去考虑人体到底哪个层面有邪气。

如果顺应人体来思考,我们还可以更宽泛地理解这个问题。不单出血,慢性腹泻,慢性鼻炎,人体有异常分泌物,甚至频繁遗精,都有可能是人体在体表不能解决邪气的情况下寻求的其它途径。所以《伤寒论》里治遗精给出的方子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小建中汤,这两个都是治太阳表证的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方。

条文中出鼻血给出的方子是麻黄汤。麻黄汤是驱邪气出表的,邪气从表解了,就不必用出鼻血来解了,鼻血自然也就不出来了。这是顺应人体的辩证思路。出鼻血等于出汗,汗后应该用桂枝汤啊,为什么这里用麻黄汤呢?因为“阳气重”,津液不虚,汗于不汗的实质是看津液虚不虚,如果津液虚了,还是要用桂枝汤的。

后世的医家是不敢这样用药的,他们认为桂枝是活血的,麻黄是发散,是出血的大忌,他们一见到出血就是凉血止血,用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仙鹤草之类。如果是阴虚阳亢这些药还能奏效,如果是别的情况吃了是不会好的。比如经血淋漓不尽这个证,用后世凉血止血的套路,治好的少,失败的多。《伤寒论》里治血证的方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温经汤都用桂枝,而且桃核承气汤还是有里热证的。看历代伤寒名家的医案就知道,这些方子治血症反而有捷效。

​原文: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注解:

还是前面说过的,汗不能出,却出了鼻血,邪气也就解了。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