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贝儿杂记
时常看到有家长对孩子无节制的手机同游戏各种担心与焦虑,今愿与大家交流,仅供参考。
在我看来家长首先应改变认知,不必视手机游戏如洪水猛兽。在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东,不仅生活中学习上也要用到,强行对孩子进行管束效果不大,常常适得其反。我们要知道亳无节制玩游戏的几乎都是生病的孩子,在保证服药的前提下情绪要放在第一位(未学习前不知,话说学习的重要性)。
我家孩子休学在家时昼夜颠倒,除了吃喝拉撒睡觉外,剩下的只有手机和游戏的陪伴,为了改变现状绞尽脑汁也未见成效。我跟所有家长一样止不住的担心控制不住的焦虑,担心孩子不规律的作息影响健康、担心孩子天天无所事事睁眼就开玩的游戏,担心病还没治好又惹上网瘾,担心她的前途未卜、似乎从此就荒废的人生......。
各种焦虑困惑围绕着我,不由得着急唠叨、指责说教。可因为生病这时的说教和劝阻毫无作用(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反而经常的冲突让家长和孩子更是处在焦虑和对立中,硝烟弥漫,越是管教越是反叛,并未曾想她是病态的(不能共情)。
从小我给孩子太多规则,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让她压抑、没有安全感,感受不到我们自认为的爱。吝于赞美,哪怕她已是非常的优秀。曾经她非常憎恨我、排斥我,并拒绝我触碰她。
我去上心理学课程、去学习并反思自己。学着怎样面对、无条件接纳、共情用心陪伴。李子勋老师说一个不服从规则的孩子就是一个创造规则的孩子,外在的规则越少,他自身自在生成的规则就越多。美国只有一条规则:你的行为不要影响他人;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网络依赖不是上网太多,而是上网太少;学会用不解决的方式去解决。卡内基的《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中说道:“你所担心的99%的事情,都不会发生的”,过度的担忧百害无一利,只会耗费人们过多的心理能量,让人感觉身心疲惫。崔仁哲的《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说:从心理学中探索人生智慧,智慧就是敢于承认自身的极限,突破我们心灵的局限性,改变看待世界的“ 心灵之窗”!,“心态变,则人生变!”主宰自己的正是自己的心。它快乐则你快乐,它悲伤则你悲伤,就看你怎样调整。
通过不断学习调整自己认知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女儿虽然看似没有丁点变化,依旧昼夜颠倒、依旧手机游戏。但慢慢的亲子关系逐渐缓和并开始好转,对我们不再抗拒了,有时也会回应我们,我和老公可着劲的疼她并用言语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家庭气氛一片祥和。有天女儿说想去四川看演唱会,我说好呀,妈妈给你买机票回去让哥哥带你去,因妈妈还有课不能陪你回,只能自己一人回去,跟她商量后同意了。从老家回深圳后发现她的变化更明显。以前通宵游戏变成凌晨3、4点,跟我们有说有笑,也不排斥我可以让我抱抱,甚至亲亲都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有时善意的提醒也会听进去了。复学后带药住校,第一个周末回家就给我了莫大的惊喜,有自控能自律。周五晚回家吃饭后玩游戏,周六白天呆在房间写作业,晚上吃饭后才开始游戏,周日在房间写作业,晚上吃完饭后送她回学校。所以当你给她宽松的环境时孩子都是向上的,向好的。孩子在家时我们满心欢喜,浓浓的爱意就差没溢出了,看她玩游戏也不会有情绪任她玩耍,只是我们睡前会叮嘱一句别玩太晚就不用管她了。渐渐孩子从凌晨3、4点睡觉慢慢提前到了1、2点,不再只有手机游戏,有时也会跟同学外出游玩。我们真的好开心,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国庆节后上学第一天,一大早给我短信情绪低落说想回家。我和她爸爸赶到学校,中午接她出外吃饭,爸爸温和疼爱地对她说,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学习上不要给自己压力,你是我们的宝贝,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是你坚强的后盾。我也理解的对宝贝说想回家吗?想咱们就回家。女儿这时情绪有所缓解,说不用了,她要回学校。我也及时跟老师沟通,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当时我们很淡定稳稳托住了她的情绪(通过学习知道会螺旋式上升),随后一直较平稳。我又担心这种美好不能长久,担心她会不会好好服药,我一天会发很多信息,不断提醒她服药,过度的关注让她有些烦燥,不给我回应了。我及时调整自己,学着放手,这两周我不再提醒她服药,只会给她关心温暖的言语及问候。周五回家我看带去的药盒,仅有那么两次未服药。今天与同学约好外出,因咳嗽给她喝了双黄连口服液,想着晚些吃锂盐,结果我忘了,女儿出门前问我才想起,立马冲过去取药给她服下,那一刻真的感到欣慰。
到如今我是真正方方面面都放下了,不管学业还是服药,学与不学,服与不服,怎样都是我最爱的孩子,不会因这些而改变。始终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什么时候学都不晚。不服药后果就是复发,没什么大不了,又不是绝症接着再治就好,说不定好了也未必。明白“吸引力法则”,给孩子全然的祝福,把担心丢掉,让祝福常在。并且让她也明白我们的态度,知道爸妈永远无条件地爱的是她这个人,无任何附加条件。
今后路还长,任重而道远。总之我觉得家长必须放下,孩子才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