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别人对你说的话,印象更深、体验更好?

2023-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演讲教练_李朝杰

假设你是某次演讲比赛的评委,选手的哪些表现对你评分影响最大?你参加一次聚会,哪些环节对你的体验影响最大?心理学中有三个理论可以给到我们启发。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加拿大学者默多克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向被试者呈现一系列不相关的词语,每秒钟出现一个词,然后让被试者以任意顺序回忆刚才看过的词语。结果发现,回忆成绩与词语出现的位置密切相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词语更容易被回忆出来。其中,开始部分的回忆成绩好被称为首因效应,而末尾部分的回忆成绩好被称为近因效应。

根据这两个效应可以得出,我们听别人说话时,对开头和结尾的话印象会更深刻。对方开头说的话造成了我们的“第一印象”,比如相亲对象最初一两分钟的谈吐、表现,决定了你要不要和其继续深入交流。结尾的话也很重要,它是我们和一个人交流时最后听到的信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理论,我们听过的话中大部分内容很快就会忘记,但是结尾的话“近水楼台”,给我们的印象会更深刻,比如和一个人交流结束后,对方最后一番话可能会让你回味和琢磨。

回到开头的问题,在演讲比赛中,如果一个选手的开头和结尾很精彩,中间只要不是太差,通常都能获得不错的成绩,因为评委的大部分印象都来自开头和结尾。反之,如果选手中间大部分时间都讲的很好,但是开头或结尾没发挥好,比如结尾几句话卡壳了,那么会大大削弱评委对选手的整体印象。

换句话说,一场谈话中开头和结尾的长度可能只占20%,但是作用却超过了50%。所以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足够重视开场白和结束语。比如在演讲开头就要表明你的重点,结尾还要再次强调重点,这样有利于听众更好地记住你的核心内容。

PREP就是一种常用的表达结构,四个字母代表Point(观点)、Reason(原因)、Example(举例)、Point(观点),开头和结尾都是观点,背后的原理就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很多人表达时开头不讲观点,让听众不知其所云,因此降低了“第一印象分”;还有人前面和中间讲的不错,但是结尾没有强调观点,导致听众最后可能忘了他想表达什么。

我有一位很敬重的前辈,他在每次会议或饭局上,最后都会把大家讨论的结果、以及要落实的行动,都进行一次总结和强调,从而能在场的人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执行。这位前辈就是利用近因效应的高手。

峰终定律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难道谈话中间的内容就没什么用吗?毕竟中间部分的时间是最长的。当然有用,峰终定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发现,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评价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这个发现被称为“峰终定律”。比如一场宴请中,只要中间那道最硬的大菜和最后一个点心让人满意,人们就会对整桌菜评价不错。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强调的是人们的记忆和印象,而峰终定律强调的是人们的体验和感受。如果你想加强听众对你谈话的情绪感受,就要设计过程中的“高峰体验”和最后的“终极体验”。拿时下流行的脱口秀来举例,高峰体验就是过程中最大的、最好笑的那个梗,终极体验就是演员最后说出的笑料。

谈话中的高峰体验可以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也可以是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或者是给听者带来认知上的巨大冲击。总之要让听者有情绪上的明显变化,比如开怀大笑、愉悦、激动、共鸣、震惊等。

关于谈话中的终极体验,有一位演讲大师说,他的秘诀是每次演讲最后都讲个笑话,让演讲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结束,这样人们会以为自己在整场演讲中都很愉悦。当然,终极体验不只幽默这一种方式,也可以是一个金句、一段激励人心的排比、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等。

以上就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峰终定律,讲话时如果希望听众印象更深,开头和结尾就要强调重点;如果希望听众体验更佳,过程中和最后要设计给人带来情绪变化的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