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一定要工作?
工作是什么呢?
我对工作的最初印象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
我出生在海边,那一带有好几条村子,有些村子的人偏向务农,有些村子的人偏向打渔。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大海,但我父母谈不上是渔民,他们没有自己的渔船,也不会打渔,而是做一些不需要渔船、一出海也能得到经济收入的一些其他活,例如:挖贝类、淘鱼苗、捡紫菜、抓海胆等等。除了这些,父母还需要耕种农田:水稻、番薯、花生、豆子、蔬菜瓜果,同时如果海水不退潮、海里也没有什么可收获的,他们还得做水泥工来养活我们。
这么回顾一下,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描述,父母是实打实的斜杠青年啊。他们所做事情的种类,换作是现在的我们是无法胜任的,他们才是斜杠青年的鼻祖。这就是他们给我的工作的最初印象:工种繁多,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农耕忙活过后转场大海,大海不退潮转场水泥工,他们把自己身上能够利用的体力、能力都动用了起来。如今自己仿佛继承了他们的品质,只是我现在做的不需要多少体力,对比他们来说,我这样的多工种已经比他们舒适多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工作多数离不开体力活,而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离不开脑力活。那他们是否享受那样的工作呢?为什么要探讨题目里的这个话题?如果给我的父母选择,他们会不会还会做那些事?
之所以要探讨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有一位同学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要的。即使你不再需要担心经济来源,一辈子都可以不用干活就有饭吃,那也需要工作。
这个回答对于那些正处于与工作对抗的朋友们看起来不那么友好。那我们就先来探讨一下:工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工作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养家糊口所做的事情。确实是的,工作能带来收入,收入又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些需求一般是我们自身所生产不出来的。从这方面来讲,工作是自己付出了技能、时间之后获得“钱”这种普世可以用来作为交换的凭证。我把这个归为物质层面的工作体现。
然而,工作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一方面,不免会出现乏味、不得不为之的尴尬境地。我想,有人之所以要问人是否一定要工作,就是因为把工作只限于物质层面里考量,而未曾与它的精神层面合为一体。
那工作的精神层面又是如何的呢?
我再次回想父母的工作状态,他们是非常勤劳又能吃苦,但是他们没有展现出太多关于工作的精神层面的引导和示范,如果可以给他们选择,他们肯定不会选择做那些事情。
记得我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爷爷突然说以后自己的田自己负责,之前都是爷爷、叔叔家、我们家的大人们一起在播种季把各家所有的地都一起耕种完再去做其他的事的。那一年,爷爷这样的一个决定意味着我们家的地没有别的大人可以帮忙了,只有爸妈两人完成。
家里的地突然就落在爸妈两人身上,我们又还小,而且之前因为各家混着来耕种父母也没训练我们做过这些农活,从那一次开始,连我这个读三、四年级的小姑娘都要下地插秧了。以往的我都是在这个季节里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狂耍的,一会儿在小溪里捞小鱼小虾,一会儿在草地上捕捉蝴蝶,一会儿在山脚下摘野果子吃,那是我们最欢乐的时刻。爷爷的这样一个决定迫使我这样连秧苗都不知道怎么抓取的小姑娘要加入种地的行列,那是我第一次品尝到什么叫“面朝黄土背朝天”。
农历六七月份是南方极为酷热的时节,种水稻首先要把整块田都放满了水,然后赤脚弯腰把秧苗按照一定间隔栽种下去。满田的水,酷热的太阳在上面烤着,弯腰的时候脸必然是朝着水的,水的蒸汽一股股地往脸上涌,脚下的水也被烤的热辣,脚底也是一股股热浪。背上太阳也烤着呢,那真的是在烤炉里待着,还得待好长一段时间,手里还得干着活,还得保证秧苗按一定间隔稳当地插入泥巴里。
插秧需要大家速度一致,不然别人插的秧苗团团把自己围住,自己出来的时候又会把别人插好的给踩坏了。父母当时总是插一会儿要留意我有没有插得规整,有没有落下太多,有没有把他们插好的给踩坏,我成了一个随时有可能产生破坏的隐患。
妈妈一边插秧还一边唠叨:“你看啊,插秧多辛苦啊,你要好好读书啊,好好读书以后才不用插秧......”
这就是我说的错误的引导,自从那次之后妈妈再也不叫我去插秧,她大概觉得不忍心让我受那样的苦,有多少苦都自己一个扛,但她这种吃苦的方式却给我学习上增添了无限的压力。如果学习不好,我会非常自责,认为父母已经自己扛起那些苦了,不用我帮忙插秧了,我还学不好.......我相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学习的压力多数就是来自父母自己抗下的苦。
所以,我认为这是对于工作的错误的引导。如果父母能够在当时这样说:“你帮我们插秧,到时结出来的稻子拿来煮饭你要吃多几碗,这是你的劳动成果......”那我肯定对插秧这件事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这就是我说的工作的精神层面。
如今,我自己也工作了这么多年,特别是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后,我对工作已经不再只限于物质层面,如果是那样,我的简书号早就写不下去了。写一篇文章起码要2个小时,排版还需要1个小时,付出这么多时间之后我分文没有收入,能够支撑我的不是金钱收入,而做这件事的精神收入。
精神收入是无价的,精神收入是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与自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有合一的感觉。这种合一感能让我们品味到:自己身为一个人类,我们是可以创造一些东西的。
这些东西有有形的、有无形的,例如写文章,文字是有形的,但是思想是无形的。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带着能量,它回流过来的也许不是金钱,是更高层次的可以滋养灵魂的养料。例如,所做事情对应的人,他们的一句话语,他们的使用体验,他们的思想的转变等等。这些能让我们自行满足,能感觉到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然而,工作并非是要做出对家人以外的人有价值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工作,当妈妈照顾孩子也是工作。
现在有很多全职妈妈都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原因是认为自己照顾孩子这样的事情不算是工作。如果以我所理解的工作,照顾孩子的妈妈所得到的精神收入是最大的。孩子的身体、情感、思想在妈妈的日以继夜的陪伴之下在不断成长,还有哪种工作比这种工作更加神圣呢?
妈妈们觉得毫无价值是因为自己没能有时间来品味这其中的精神收入,所以妈妈们需要做的并非是绞尽脑汁脱离孩子返回职场,(当然,如果现实条件允许那是可取的),而是如何能够让自己有独处的时间来每天品味一下这些精神收入,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得到平衡。
精神收入有时候来自于孩子本身,比如他们的一个翻身、一个坐起、一个走路,都会给妈妈们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这些就是精神收入。只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时间贴近自己,告诉自己正在做最伟大的事情,把自己的价值以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如果我们每做一份工作都能从这样的视角或者以这样的视角来选择工作的种类,那么对工作这件事的厌烦、抗拒就会消失,就会进入工作的另一个境界:体验到别人无法告知你的生命真谛。
这个又如何理解呢?
有一句话说:工作即是祈祷。
祈祷在很多人的理解当中应该是终止手头上做的事情,嘴里念诵着悼词,或者即使嘴里不念,心里默念。而工作往往是动态的,它需要做事情,无法产生我们传统对祈祷认识里所需的“安静、停止运动、严肃”等等的客观需要。但是,谁又规定祈祷必须得这样呢?工作即是祈祷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祈祷。
祈祷就是给自己一小段可以和自己、和上天对话的时间。
那么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不难,即使我们在做事也不妨碍我们与自己和上天对话呀!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描述:动中禅。
动中禅就是在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始终有一股不变的、稳定的定力,在那里无所谓动还是不动,一切都是平静、稳定、不变的、又怀着敏锐的觉知的。
当我们的工作很专注的时候就可以达到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和我们虔诚祈祷的状态是一样的。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和自己对话、和上天对话。这种对话会直接、及时地反映在你所做的事情上。比如,你可能会说出一句暖和人心的话语;你会做出一道美味的佳肴;你会露出一张迷人的笑脸......工作虽然是动的,却因为动而产生了内在巨大的平和,从而达到祈祷的状态。
同时,工作往往除了自己的体验之外,它会延伸出很多很多的人关联进来。例如:妈妈们照顾孩子,孩子就是那个被关联进来的对象,他会成长;会说好听的、让人心都融化的话;他会无条件地反过来爱你......这些已经是内在平静和某股力量合一之后的个人体验之外的额外收入了。
归根结底,工作并非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它是有更高、更深远的意义的。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工作即是专注、全然、交托地做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里,你会越来越明白自己、明白他人、明白世界。而这些,是我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无法获得的。
好了,话题探讨到这里,现在让你再来回答上述的问题,你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