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冲突”

2021-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聆言玲语

周六,我家爆发了一次小规模“冲突”。

冲突涉及的成员有涵涵、鑫鑫和我。

背景:

涵涵和鑫鑫最近几天一直都跟我睡,我睡中间,两个儿子一边一个。

鑫鑫早晨纸裤有些漏尿,影响涵涵睡觉,让涵涵心情有些不美丽。

冲突过程:  

我搂着鑫鑫一起看涵涵玩游戏,所以就地躺下睡觉的时候鑫鑫在中间。

涵涵发现他没挨着我所以心情开始不美丽。

我把鑫鑫换到里面以后涵涵忽然想起早晨鑫鑫尿床的事,不允许鑫鑫睡在我屋,想让爸爸或者姥姥抱走鑫鑫。

“冲突”由此拉开帷幕。

此次“冲突”有几个亮点:

1.鑫鑫开始奋起反抗。在涵涵要求抱走鑫鑫的时候,鑫鑫也有样学样的要求“把哥哥抱走!妈妈只抱我!”

2.涵涵不再是突然爆发,而是情绪逐渐累积,从一开始的小不乐意,到半喜半恼,再到真的生气,继而转为妥协一小步,妥协再一小步,然后大家沉默睡觉。

3.这次“冲突”只能算是涵涵生气,完全没有愤怒。情绪比以往更温和,持续时间更短。

关于此次“冲突”的思考

1.冲突不可怕。冲突也是有效交流的一种形式

涵涵情绪的转折,是在听到鑫鑫哭着说“妈妈,我害怕,我害怕哥哥”开始的。

涵涵情绪的激动,是从他要求抱走鑫鑫而我不答应开始的;涵涵情绪的持续软化,是从鑫鑫要求“把哥哥抱走!妈妈只抱我!”我同样不答应开始的。

这次冲突,让涵涵看到了鑫鑫对他的恐惧。

涵涵是一个对弱者非常有同情心的孩子。我曾听到他对小端午说“小端午,我踩到你了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接着睡觉吧,我走了,不打扰你了”。他连小猫咪都异常呵护,更不用说他最亲爱的弟弟了。

相信通过这个认知,以后涵涵要怎么对待鑫鑫,涵涵一定会思考的。

我对哥俩反复强调我不会因为哥哥扔了弟弟,我也不会因为弟弟扔了哥哥。

其实在涵涵内心里还是更偏向“妈妈会因为弟弟放弃我的利益”,他以前不止一次说过“鑫鑫一哭你们什么都顾不上,全都去哄他了”,而这次我用实际行动证明哥两个对我来说是一样的。

我能感受到涵涵情感的松动。

我们嘴上说 100 次不会因为鑫鑫牺牲涵涵,也不如让涵涵见证一次我们确实不会那么做。

2.有时候冲突可能只是一次试探,并非真正的冲突

在鑫鑫哭的时候我不停用搂着鑫鑫的手轻拍他,安抚他。

小端午对这种有节奏的拍打很感兴趣,它咬着我那只手腕不松口。

我告诉涵涵我要先弄走小端午的时候涵涵立马不再抱着另一只手不放。

我提着小端午把它扔出去,回过头来看鑫鑫和涵涵的位置,依然保持我离开时候的样子——同样的距离,同样的被子。

如果涵涵真心想把鑫鑫扫地出门,他完全可以趁我离开抢走被子,让鑫鑫没有被子可盖(在两个人都要对方走的时候涵涵拽过被子,试图抢走鑫鑫的被子,这样鑫鑫就不得不去爸爸屋或者姥姥屋了)。

以前涵涵真心赶鑫鑫的时候,会趁机睡在中间,我没法给鑫鑫盖被子,只能让鑫鑫跟爸爸或者姥姥睡。

3.什么是“包容”,什么是“纵容”

以前我特别纠结什么是“包容”,什么是“纵容”。

总觉得所有事情如果孩子不按照我的想法来就是我在纵容孩子。

经过这次小型“冲突”,我忽然意识到生活中的吃什么、做什么,并不会因为“纵容”孩子引发严重的后果。

引发“严重后果”的是父母的恐惧:怕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纵容坏孩子以后任性;怕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纵容坏孩子以后会自私自利;怕......怕......

一切的“严重后果”其实都是父母赋予的。

父母因为对“严重后果”的恐惧而变得僵硬冰冷,让孩子再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从而真正导致了“严重后果”。

鑫鑫现在对“我的东西”有了明确的概念,对“我的东西”是不允许别人碰的。姥姥总是批评鑫鑫“小气”,担心他长大后会一直这么小气。

可是孩子就是这样,先对“我的东西”有了概念,别人不能动“我的东西”,他才会对“别人的东西”有概念,才能做到我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涵涵也是这样。

他先对“我的东西”、“我的想法”有了概念,之后才能对“别人的东西”、“别人的想法”有概念。

现在他需要我们的这种包容,这种呵护。

但是对原则性东西,我们要坚持。

我们亲子关系的重建,也是我们之间界限重新梳理的过程。

而界限的重建,是通过一次次的“冲突”来逐渐修正并逐步清晰明确起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