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教育就是寻找孩子的意义感,而不是成年人的

2024-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今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亲临现场参与蒲公英智库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幸好网络时代,主办方愿意将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一些论坛进行网络直播,可以满足我的这个愿望。

今天上午是李希贵校长主讲,那我可是放好小板凳,投屏到电视上,认真观看。希贵校长讲的很系统,我用他的PPT图片,观照他的观点,也谈谈我的理解吧。

01

希贵校长说:他们分析了一所校长的成功基因,以及成功关键因素,发现这里面有一些相同的密码。

他只强调了“体制与机制”和“机制”,他也围绕着这个“机制”做了分享。是的,一个好的机制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成果出来,也决定了教育的导向。如果教育导向不对,教育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我知道一所学校的成功,校长其很大作用,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第一”,永远不过时。只有教师有很强的职业幸福感,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教育上,才有好的教育的发生。

02

看着这张图片,我可太赞成了。时下,很多学校的成果,都是一次性定论。

做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于是,大会小会都用这个综合实践的案例为例子,为骄傲,为引子,说开了什么先河,做了多少贡献,填补了多少空白之类的。

举行过一次什么高规格的活动,于是,大会小会都表达我们学校已经有这个特色了,已经成了学校的一面旗帜了。

我知道,这样的论断,也只能忽悠那些刚入行的老师们。反正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相信的。

如果你能在你说的特色上,一大波教师和一大批学生都能如数家珍,已经变成学校的日常,那我才能有所相信,也才能表明你所倡导的教育正在发生。

03

这两幅图片,需要对比来看。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并非那么浅薄。我的思考,更多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逻辑去做。

是的,一谈到某些事情,就想到一些高大上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等。可是,学生的成长,的确是有兴趣才有入口,连入口都没有,你的价值观再好,也不能施教于学生。有了兴趣,有了适切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寻找到一定的意义感,成长才会发生。

所以,设计课程时,可以遵循这个原则,而非管理者的那些价值、流程和光鲜亮丽。

04

用成长的逻辑设计课程,就是让学生有意义感。

希贵校长说:我们太不了解孩子了,我们需要俯下身子与孩子一起寻找意义感。

我们的教材,需要我们进行转化,我们需要让孩子从中寻找到意义感,而不是学会了某个知识,只是用于做某个题目。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那就是最大的意义感。这需要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进行考量。

05

这是希贵校长给出的一些案例。这些案例特别好,就能让学生有意义感。有对象感,有身份感,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为他人获得能量。

06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不断扩大半径,扩大意义感的半径。这个意义感里,有对自己,也有对他人,更有对社会的意义感。——这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理想。

我们可以用这个来叩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每天的教学,是让学生有意义感,还是让学生失去意义感?

07

“教育会过时,学习才开始,让我们成为续接跑道的人。”这是希贵校长的结束语。

如希贵校长一样的人才是真正为学生“续接跑道”的人,我们就跟在希贵校长身后,一起走向好的教育的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