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古文经、今文经之争
追根溯源,这件事还得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起。“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坑儒”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两件事的缘由各不相同,我们只讨论跟“古今文学”又关系的“焚书”事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设置的经学博士淳于越带头出来反对郡县制,提出秦国要想像商、周那样“长治久安”,需得效法前两朝实行分封制。本来秦始皇把这些人召到咸阳宫是为了听几句“德过三皇,功盖五帝”的话,没想到跑题跑到改制上了。
李斯上书秦始皇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准了。于是乎天下列国的史书,《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除了咸阳学馆、博士府邸有收藏之外,其他的都烧了。
本以为古经可以躲过一劫,比较官方还有收藏。结果项羽来了,见了姓嬴的就杀,见了宫殿就烧,在咸阳玩了三个多月的火。载着金银珠宝玉器浩浩荡荡的回徐州老家了。刘邦武功定天下之后,对文化重建工作也是比较上心的,但是苦于全天下没有几本书了。于是到处征询老学究、秦朝遗老、以及乡绅等文化人,通过他们的背诵、默写等形式拼凑出《诗》《书》《礼》《春秋》等经典。后世传言《易》以占卜术书逃此一劫,现在看来也不尽然。西汉初期整理出来的《六经》便是后人口中的“今文经书”。
据《汉书》记载,古文经书来源途径主要有三,(一)汉景帝时期,被封在山东的鲁王刘余觉得自己宫殿不够住了,要扩一扩。拆迁拆到孔子故宅,在墙壁中发现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几十篇“古文经书”。(二)还是山东鲁国有个叫做淹中的地方,发现了古本的《礼》,有十七篇是跟“今文”相似的,但是比今文多出来三十多篇。(三)河间献王刘德因为喜欢古学,四方之人纷纷来献书,所得之古书,几乎于长安官学等量。
注解释义讲经论学以古文为主的自然便是古文学派了,著名学者有王莽、刘歆、马融、许慎、郑玄等,后世有俞御、孙诒让、章太炎等等。反之以今文经书为主的则是今文经学派,汉代的五经博士以及官办太学都是今文经学,早期的名人有董仲舒、大小戴《礼记》、三家《诗》、梁丘《易》、公羊《春秋》等,后世有庄述祖、戴望、龚自珍、康有为等等。
早期官学、私学各自教各自的,彼此稍微借鉴借鉴也无不可。问题发生在王莽身上,新朝建立之后不知为何从来不革新,反而事事复古,简直是对不起国号。刘歆被封为国师,号“嘉新公”。两个以“新”为号的搭档开始了经文的复古工作,设置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及《周官经》等古文经博士。光武中兴之后被废弃。东西两汉都是今文经占主导地位,东汉末年郑玄注遍儒家经典,开创了“郑学”,古文经学才从民间崛起。
一直到唐代古文经学始终占上风,宋代理学兴起之后,对古今经文都是有打击的,他们很鄙视汉代学者注释、唐代学者注疏等解经方法,反对说文解字寻章摘句的读书方法,采取了一种不求甚解甚至断章取义的方法来意会经典。到了清代顾炎武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的口号,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空疏无用进行了系统的批评。乾隆、嘉庆年间,也就是文字狱最严峻的那个时期,文人都不敢说法,纷纷钻进书房,埋头故址堆里。脱离了经世致用实践的文人,在故纸堆里找到了乐趣。
这种专制暴政的文化氛围,成就了清代的考据学。因为考据文学起源于汉代,(刘向刘歆父子都是做这个工作的),故此考据学又称为“汉学”。为啥又叫“朴学”呢?笔者还未找出确实的依据来。不过三个名字说的都是同一回事。考据学也是分派的,有的主张搜集汉代经师的注解,加以疏通阐明经书大义;有主张从音韵、训诂、天算、地理、音律、典章制度等方面入手研究经典的学派;有的主张经史并重,用历史的观点来解释经典。清人姚鼐将天下治学方法总结为“词章、义理、考据”,不同的学派只是所据侧重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就是:“文史哲”,即用文学知识解读经典,用史学知识讲解经典,用哲学方法来阐明经典。三者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管各学派之间分歧如何,总的来说都是做学问的。
清代的考据学是经学的最后辉煌了。现代的“国学热、读经热”在正儿八经做学问的人面前就是儿戏,没有根基的文化现象能热乎的就是那一会了。我们言归正传,如果说第一次的古今经学派之争的关键人物是王莽,煽风点火的是刘歆。那么第二次学派之争的关键人物是袁世凯,煽风点火的是康有为。前者是古文经要复兴,后者是今文经排斥古文经。康有为尤为激烈的断言是: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是假的,可怜后学白发皓首的穷经于楼阁之中。
撇开王莽篡汉和袁世凯复辟这两件事不谈,古文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的学术观点分歧在于:《六经》是不是孔子写的。今文经师认为是孔子创作的,孔子是受命于天的素王,孔子母亲在大泽之坡郊游,梦见黑帝请她,于是就去了,在梦中交合,后觉有感,在空桑之中生下孔丘。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神话的传统,王都是其母跟上帝生的。古文经师认为《六经》是古代典籍,只是战国散乱经孔子校订整理而已,周公是先圣,孔子是先师。孔子的贡献在于“述而不作”,继承并弘扬古学。就“经世致用”来说,今文经学派比较符合“活学活用”,其学说距离政治生活都是比较贴近的。古文经学派,则是遵循学术规范,在文献整理、考订、训释,继承古学上的功劳比较大。
然则,时代这个东西不好一言而论。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古、今经学都坐了冷板凳。传统文化复兴是否经学复兴的契机?目下还不好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