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耳顺”(二稿)

2020-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妙笔必生花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句话里面的“耳顺”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表示的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耳旁风”吗?那么,孔子心中的耳顺到底是什么呢?

        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暗指孔子),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至极!”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最终也没能够和他言论一番。

        其实,楚国狂人接舆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依当时的社会现状,从众人的角度看,孔子面临的确实比较危险,并且,确实是过去的事情没有办法再改变,而未来的事情还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并不是为大家考虑的。所以,孔子肯定不会同意他的观点,更不会去采纳他的建议,毕竟孔子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礼乐制度,恢复仁政),并且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天下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他更不会因为楚国狂人接舆的劝说而去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后来,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经过,让子路去问路。长沮问子路:“驾车子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路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隐居的人。”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如果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如果有道,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事情了。”

        长沮和桀溺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他们说天下已经大乱了,还不如跟着他们做归隐之人。毕竟他们不去理睬人世,这样子的做法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他们这样子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而不去考虑大家的感受。所以我觉得孔子是不会同意他们的观点的,毕竟他们两个人“支持”的是到道家的思想,而孔子追求的是儒家的思想,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说明孔子是肯定不会同意的。并且孔子最后也说了:若天下有道,孔子肯定是不会去推行礼乐制度,恢复仁政的。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天下没有道,所以,孔子肯定会去推行礼乐制度、恢复仁政。

        有一天,子路在找孔子时,遇见了一位荷莜丈人,就问:“你看见夫子了吗?”那个人就说:“四体不勤,五谷也不分,谁是你的夫子呀?” 他便把杖给放下继续耕耘了,子路把这些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者啊!”他就立刻去找那位隐者,但是,到了子路与那位荷莜丈人谈话的地方时,荷莜丈人已经走了,孔子就说:“我的道已经行不通了,其实我早都已经知道了。而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

        孔子理解隐者的追求,但是他是不会改变自己推行仁政的初心的。因为这位隐者的道和孔子的道是不同的,是毫无关系的,所以孔子也就不会做出改变,还是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的。

        后来子路睡在了石门前,守门的人说:“你来自哪里?”子路说:“我来自孔氏。”守门的人又说:“是不是就是那个知道自己会失败,但是仍然在坚持的那一个学派?”

        这个守门的人特别理解孔门的追求,毕竟他也知道孔子是一个虽然知道会失败,但是还要去坚持的人。他理解孔门,并且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孔门给人们的是一种很特立独行的、一种另类的形象。

        所以,我觉得孔子心中的耳顺是:别人劝告孔子的话,孔子也是听的,并且他们说的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孔子虽然听了却没有去实行,仍然去坚持自己的意见,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孔子心中的耳顺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耳旁风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耳旁风就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而非孔子心中的耳顺。

        六十而耳顺,这就是孔子心中的耳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