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中场
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人在社会中无力,又被各种幻象和外境折磨。我们做不到无我,但我们可以选择全部的我,用最大的诚实,和最大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纵使没有选择,纵使有软弱和痛苦,但这,就是生命本身。这,就是存在本身。我们不再需要寻找,“赚钱”“做英雄”“保卫国家”这些虚无的,美国梦般的意义。梦碎了,人不骗自己。来这个世界上,人要向前走,人只能也必须向前走。
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即便爱你,爱的也只是他们需要的那个你。原来共情的眼泪,来自无人理解,来自人群中不敢袒露的琐碎孤独。
那日匆匆一瞥,看到了比利的海报。烟花灿烂之下的一个孤傲的背影,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盛世之下,总有人为万家灯火负重而行。但也磨蹭到昨日才去看了这部电影,无论是他的技术,还是他的情节,我都带着对李安的敬畏,坐在电影屏幕前。而我今天就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带着东方色彩,第三世界的角度来和李安心中的那个儿郎,我心中的少年聊一聊。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由美国索尼电影娱乐公司发行,由李安执导,乔·阿尔文、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克里斯·塔克、加内特·赫德兰联合主演剧情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本·芳汀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士兵比利·林恩与战友战胜归来并被誉为美国英雄,在一场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过程中,揭露这群士兵在战场上真实经历的故事。该片于2016年11月11日以120帧、60帧、24帧/3D规格在中国上映。
我不知道对于军人你是什么概念,于千万人之中又是什么概念。
我曾经问过我身旁这位从部队退役的军人,我说,你为什么要去当兵。他摇摇头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我说如果让你再一次选择,他打断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在部队一辈子。那种坚定地模样,让我心生敬意。
电影中的比利为了姐姐去参军,一个19岁的孩子,或许不懂当兵的意义,他只知道他替姐姐出了气,去部队服兵役也是为自己承担责任。没有人告诉他,军人是什么,战争是什么,死亡是什么。如果,没有摄像机记录下他不畏生死去救自己的兄弟,他只是平凡中的一粒尘埃。
“围尸打援”好像每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出现的场景。打伤一个人,再打死一个又一个上去营救他的战友。当蘑菇受伤倒地,被敌人想要拖走的时候,比利迎着子弹,用命去救命。在与敌人进行身体肉搏的那刻,在圆柱形管道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匕首挺进敌人的脖颈时,鲜血弥漫,19岁的儿郎,想过,当兵的意义么?那3分钟的救援,被摄像机拍录下来,比利成了英雄,成了国家的授勋英雄。他们带着荣誉回国,接受人们的敬仰。而就在这样的“热爱”中,比利好像明白了存活的意义。
将军人置身到一场虚假的中场表演中,用军人光环带动商业经济发展。是军人可笑,还是社会悲哀。
比利说,在带着蘑菇的遗体回国的途中,有几个商人也要搭乘直升机回国,一路上在讲自己挣了多少钱,而蘑菇的尸体就在旁边。比利自嘲地笑了笑。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代人说,有了大家,才有我们的小家。而现实又是什么呢,为国家牺牲的战士,我们哀悼惋惜,一次次审视着从军的意义。新鲜不过两周,我们就忘记了,那些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说到底,一位英雄还不如一名艺人。只不过一个用命,一个用颜。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问比利,和敌人近身肉搏的时候,你是种什么体验?比利说,如果可以,我不想有那种体验。是啊,如果可以,我连这样的荣誉都不想拥有,因为这是蘑菇用命换来的。或许不上战场,永远不知道生死一瞬的感觉。那不是橄榄球比赛,你可以指导,告诉你怎么进攻,怎么防守,甚至还可以中场休息,甚至换人。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说不定,下一个就是你。
橄榄球队员问比利,杀人是什么感觉。就像我,也同样问过那个军人,你杀过人么,见过杀人么,那枪打在身上是什么样的?他淡淡地告诉我,没什么样。比利说,枪打在人身体上,就像粉红色烟雾一样。烟雾散去,人也归西。橄榄球队员一脸不相信,如同无知的我。
他们问比利和敌人单打独斗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比利铿锵有力地说,你和对手身体冲撞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唯有拼命争取。比利不容置疑的模样和橄榄球队员嘲讽地左顾右盼,让我知道了那个19岁的孩子,褪去稚嫩所付出的代价,眼神中的敬畏,是对生命的尊重。
当民族英雄和歌坛女王走在一起,是滑稽,还是搞笑。人们所谓的英雄主义,无非就是一场走秀。漫天的礼炮,震耳欲聋,就像战场上的枪声。美丽的烟花,转瞬即逝,就像战场上的生命。
当从战场下来的勇士,第一次经历大战的勇士,亲手血刃过敌人的勇士。他们的感官都是敏感的,在别人所以为浪漫的礼花下,对他们是无尽的折磨。在和平年代下,在脱离战争的生活中,任何声音,都有可能刺激他们,让他们警觉,让他们想起从前的生涯。某位军人告诉我,他在边境的时候,遇到过很多精神压力大而导致心理受伤的人。我说怎么可能,你们是军人唉,铁的意志不是么?他缓缓地告诉我,有人经历过枪决,就受不了而退役,我经历过一次案子,也因为很多原因而退役。军人的钢强不是每天训练就可以铸造的,那是用一个个鲜血造成的。
电影中看台上的观众,满含不屑地品评着这些和他年龄相当甚至比他小的战士,他玩味地说着这些用命保命,出生入死的兄弟,他说他不在乎同性恋,双性恋,变性恋,他很欣赏他们。球队的领导想要为他们翻拍电影,但所给予的报酬却很低廉。保安因为他们不配合,三番五次出手攻击。比利说,我自己的国人,还不如我的敌人尊重我。多么可悲的事实,他们所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爱戴是真,他们所理解国家对他们的情是真。到后来,他们只不过逢场作戏的一个风向标。他们所以为的真相其实是一个假象。就像蘑菇所说的,你不需要为上帝,更不需要为国家而去做什么,你只需要为了你自己心中一个超越自我本身的信仰而去奋斗。
中场表演,又是比利心中的中场战争。在姐姐的劝说下,在恋人的爱慕下,在服务员所说的养家难想去当兵的情况下,比利冷静地想着自己的去处,是顺流而下,还是背道而驰。
比利林恩就是这样一个电影。人和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每个人都想把比利林恩纳入自己的故事中。没有人尝试去真的理解他,扩展或者修改这些在他们心里运行已久的,约定俗成的故事,去接近比利林恩感受到的那些残酷。
父母的故事里,比利林恩是一个为国杀敌、让人骄傲的儿子。这个故事也是小镇邻居想跟他们讲的故事。“看到你的录像,这几天镇上的人都在谈论你,我们全家就跟名人一样。”
他们愿意相信这个故事,也许还因为他们家里穷,林恩去参军给家里带来的诸多好处。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愿意去看到林恩面临的真实的危险。所以他们看比利林恩勇救队长的录像,像看一个英雄必胜战争电影。
请B队来参加中场表演的德州老板的故事里,比利林恩是一个从懵懂无知到英勇杀敌的德州少年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德州历史悠久的战斗精神,就像他的球队所表现的那样。当然,这个故事也是一门生意,每人价值5000美金。
在页岩气的开发人员的故事里,林恩和这些战士,是为了石油被国家无辜送上战场的牺牲品。而他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拯救这些战士。
“等页岩气的技术成熟了,你们就可以回家了。”当他以救世主的口吻这么对B班战士说时,引起了班长反唇相讥。
在安排中场秀的导演的故事里, B班战士不过是老板请来的临时演员。舞台要素。她甚至还让他们脱下整齐的军装,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更像随时准备上战场的样子,更有感染力。
那个啦啦队队长的故事里,林恩大概是她美丽青春中的浪漫相遇。林恩英雄的身份能增加这段相遇的一点谈资。
当林恩说:“有那么一刻,我真想带你私奔”时,她不禁慌张起来——她的故事可不是这么写的啊。于是她说:“你不是英雄吗,你还是要回去的啊”。
在姐姐的故事里,林恩是这个国家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她总想把弟弟从战场拯救回来。她愿意相信这个故事,原因之一,是弟弟因为她上的战场。这个拯救的故事,能够减轻她的内疚感。
而当林恩问她:“你就不能为我骄傲吗”时,她才说起:“我一直为你骄傲”
所有人都在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家中所有人都不允许他质疑自己当兵意义的时候,姐姐说,让他为自己活着,不想他去践踏被人的国家。在所有人看他们第一眼敬仰,第二眼无所谓的时候,啦啦队的女孩,谢谢他保卫国家。在养家难的时候,都想去当兵,去获得那一点薪水,维持生计,甚至直接奔小康。但,谁又知道你从军之后的血雨腥风。
当姐姐驾车前来,想要带走他的时候,他远远地摇摇头,笑了笑。想必他也明白,他自身的价值,知道了自己的归属感,那种充实,真心的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荒诞相比,战场却是讲究规则至上的,不按规则来,就会死亡,因此认定规则的他们才发出了“只有在战场上才是安全的”这样的叹息。军人为什么而战,对还是错,到最后就会像他的长官告诉他的一样,其实你什么不要想,就把自己交付出去,你是属于这里的,你不是一个英雄,你是一个战士,你有天职在这里,你不要问原因,就去触摸它就好了。因为对于你而言,他是值得你来爱的。我记得前不久的南海问题,有许多我国军人被重新召回。那句,国有难,我必付,若有战,召必回。让我心中热血沸腾,比利经历了战场,经历了死亡,跻身热闹人群,跻身中场表演,他面对战友和敌人,面对人群和记者,挥别爱意、挥别亲情。中场表演这段时间里,大兵们路过的那些人群——石油商人、橄榄球运动员、场工、啦啦队、记者、观众等等,大家都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的!比利说,他的内心里的是怪异而可怕的感觉。整个中场秀也像是一场枪林弹雨的战争。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即便爱你,爱的也只是他们需要的那个你。
比利本身不是一个支持战争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内心是反战的。
他看到过伊拉克小男孩流泪的眼睛,看到过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敌意,他内心无法不怀疑战争的意义。
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伊拉克,继续做一个军人。
即便他真的有PTSD,即便心理医生打电话告诉他,你这么做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勇敢,你站出来,会让更多人意识到PTSD的存在,更多战士能得到应有的治疗,而不是继续被战争、被精神疾病磨。他也一度被医生说动,答应希望他接受精神诊断并退伍的姐姐,考虑一下她的提议。然而最后,他还是做不到。在停车场,他和姐姐对视的眼神里有那么多无奈和忧伤。
他害怕战友们不会理解他,甚至唾弃,觉得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背弃兄弟的逃兵。他害怕中场演出时见到的那些说着爱却好像要把他吃掉的人。虽然他并不想做军人,但讽刺的是,他实际上具备做一个军人的很好素质,用班长的话说,在战场上,他勇敢镇定,能冷静处理问题,安抚战友的情绪。军人这个职业能给他成就感、荣誉感,如果留在国内,他害怕自己不过是个最平庸无奇的服务生。和这些害怕一样真切的是,他爱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当初他上战场是因为爱姐姐,现在他回到战场,则是因为爱兄弟。他不是什么英雄,他就是一个天性纯良的少年啊。他在意的始终是,能不能和爱的人在一起。去向哪里从来没有与谁同行重要。即使前方是战场,是死亡又怎样,起码我有你们。我不能抛下你们。他走上那辆战车时,眼前出现了死去班长蘑菇的脸,他情不自禁说了,“我爱你”。
这种爱是最动人的。
蘑菇曾经告诉林恩,你要找到比自己更大的东西。林恩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那个东西是和战友生死与共的集体归属感。比起站出来承认自己有PTSD,让自己以及更多像自己这样有PTSD的人离开战场,他更在意,能不能得到认同、归属和爱。
为了这些,他可以上战场。
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说过他对战争的看法,“有时人加入战争跟理念并无太大的关系,只因为要在群体中证明自我价值,一如为球队加油,你一定是站在本乡本土这边,未必是理性的判断。”
你可以把这句话当成林恩最后选择回归战场的注脚。所以,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作出自由选择?又究竟哪种选择才是真正的勇敢?用李安的话说:“往深处追究,人在人际关系,在社会群体里,不就是有一种不自由?我们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的奴隶:家庭、朋友、国家、族群等的奴隶,黑奴只是个最极端的例子,这是人性的枷锁。”但谁又能逃开这人性的枷锁。人们想用虚伪掠夺他的真诚,用狂热掩盖血迹,用赞美蒙蔽质疑,用金钱收买一切,用美国故事埋葬个体生命。
最终,比利林恩拒绝了这一切,拒绝了投资人要将属于他的故事变成一个“美国故事”,他说,“这场战争对于我来说,不是故事,它是真实生活。”伯格曼指引过的勇敢之路,“勇于献出生命,勇于接受生命,勇于为爱所伤,勇于感受生命之美。
李安说,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人在社会中无力,又被各种幻象和外境折磨。我们做不到无我,但我们可以选择全部的我,用最大的诚实,和最大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纵使没有选择,纵使有软弱和痛苦,但这,就是生命本身。这,就是存在本身。我们不再需要寻找,“赚钱”“做英雄”“保卫国家”这些虚无的,美国梦般的意义。梦碎了,人不骗自己。来这个世界上,人要向前走,人只能也必须向前走。这是尼采,是加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
想一想,在每一个人生艰难的时刻,你有勇气维护你的真实吗?你有勇气坚持你的真实吗?
我反对英雄主义,反对战争,但又不得不敬畏那些战士,因为盛世之下,总需要有人付出勇气,为我们负重而行。用自己的超凡态度去做事,去触摸那个心底最真实的世界。你我都是比利。每一秒都是中场,每一刻都是战争。
或许这就是李安导演想要通过影片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吧,这或许也是,好多观众愿意放下工作,去电影院体会人性价值的原因吧。每个人走出电影院会不会在想着,生命的价值,军人的意义,政治的色彩。无论如何,你都必须往前走,怀着真实的自己,带着最大的勇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