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在真正开始阅读计划之前,我想先学会如何阅读。
如果我到现在会『读书』,也不会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了。因此,接下来的内容只是自己在读第一章-第一篇:『阅读的活力与艺术』时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从接受教育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到底读了多少书,也没读多少,可能最多的是教科书,然后是大学时专业相关的书籍(也没很认真学习过吧),最后是不同类型的书籍。
上大学前读的『课外书』,大多都是短文、小说等,并非名家经典之类,看完后也只能记得一些关键人物,和大致的剧情,更多是开端和结尾,以及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桥段;大学后没有了强制的阅读要求,然后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影视剧、娱乐、偶尔的专业相关书籍的学习。
并不是说这些非名家经典的说就没有读的必要,那时带给我的快乐、感动、伤感、思考,以及读完后带来的成就感,就像存放在记忆盒里的什锦 -- 只是有些杂乱无章。
我并没有认真写笔记的习惯,虽然偶尔会在兴致来时,在日记或者博客里写上一点。大学之前,是各种寒暑假作业,以及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写读书笔记更多。
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
可能来一部『某某高点读机』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bushi)。
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不在学校的人来说,当我们试着要读一本既非主修也非选修的书籍时,也就是我们成人教育要完全依赖书籍本身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再有老师的帮助了。因此,如果我们打算继续学习与发现,我们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事实上,这就是本书最主要的目的。
根据这一章内容描述,阅读就是学习,又分两种:
- 指导型的学习『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 自我发现型的学习『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指导型的学习『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上学的时候,特别是高中阶段,语文课上老师会带着我们去阅读一篇文章中的一些片段,然后完成带着标准答案的问题,打完分后就算完成了阅读。
正如标题所描述的,这时的阅读『学习』,是在自己理解力的基础上,由老师带领,和『修正』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有疑问,可以向老师提问。有些问题可以立刻得到解答,得到答案后,我们增进自己的理解能力;但有一些不能。
如果你追寻的是一种解释,你就必须去理解它,否则没人能向你解释清楚。
很遗憾,在学校的时候,我并没有去好好提问,而是放过了更快增加自己理解能力的机会。
现在只能自己提问,自己寻求答案了。
自我发现型的学习『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在没有人教导情况下,通过阅读书本『学习』,要学会『自问自答』
我们总说,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人谈话,而这位高人就是作者本身。
如果我们有问题,这位沉默的高人,是无法立刻回答你的问题的(现在有些书籍的作者会有各种联系方式,以前可能只有书信和电报的方式)。
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一遍没明白,可以再问,剩下自己思考的时间。
如果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要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出思考与分析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可能是习惯了被教导的情况下学习,或者说是考试的时候我们才认真『阅读』,而脱离试卷上给我们安排好的问题后,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在阅读的时候,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增进自己的理解力的习惯 -- 我们习惯了考试这种模式下的阅读,而不是为了自己能力增进时的阅读。
这并不怪考试,因为自己的确『不会读书』,这么多年,只靠感觉阅读,最后读了忘,忘了读。
最后
表面上,这本书是在讲如何阅读。
其实是在阐述,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方法的阅读『书本』进行学习,增进对这个世界理解,同时也是增进对自己了解。
和本书的时代背景不同,认为离开学校没有人教导的情况下阅读,完全只能靠自己。但现在是个多媒体发达的时代,互联网上也是有各种老师和社群,教学视频,可以作为『老师』。
书中的方法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是最基本的。
假如没有互联网,只有纸质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书籍冲浪指南』。
在掌握这本指南之后,再结合当今的互联网辅助,可以说是帆船⛵换航母了。
有人说,终身学习可能吗?
至于是不是,先去学吧,这只是我个人的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