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读史笔记读书

独裁者刘彻和社会主义者王莽——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2019-01-28  本文已影响38人  自由的阿涛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4‖“汉武帝变法”和“王莽变法”

“汉武帝变法”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期间,中国完成了帝国模式的建设,汉武帝倡导的“独尊儒术”奠定了全民思想控制的基本模式,他围绕产业、流通、货币及财税等核心经济命题,实施了史上第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他颁布的很多经济政策为后世所借鉴仿效。“王莽变法”,则是一位儒生对汉武帝的极端化模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非常短命的古典社会主义试验。

-1-  汉武帝的整体配套改革

1.时间: 公元前121年-公元前89年,前后约32年。

    2.人物:汉武帝刘彻,财经大臣(大农令)桑弘羊,出生于洛阳商人家庭,据称心算天下第一,十三岁就入宫充当“侍中”。

图片来自网络

    3.变法之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制度上,颁布《推恩令》,强行要求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其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第二,在全民思想控制上,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不同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式的强制,而是利禄引诱),延续了七百年的百花齐放的景象到此戛然而止。

第三,在外交政策上,一反之前的绥靖政策,派卫青和霍去病与匈奴常年作战,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大大扩张了版图。

所以,在汉武帝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之前,达到了三个前提:一是政治集权和思想统一已经全面完成;二是以抵御外族入侵为口号的讨匈战争为集权改革创造了道义上的理由,对凝聚民心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是“文景之治”留下了巨大的、可供攫取的民间财富。这三项是保证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给汉武帝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

4.变法主要政策

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和税收等多个领域。

第一,产业改革。铸钱、煮盐与酿酒被国营化。公元前118年,废除一切旧币,该铸五铢钱,从而奠定了中国铜钱的孔方形式。盐业上,招募民众煮盐,由官府专卖。铁业则有官府完全垄断,实行“采产销”全面管制,今日所谓的“中央企业”应脱胎于此。自此,酒、盐、铁并列称为“三榷”,成为国家实行垄断经营的主要产业,历代延续,从未中断,而对烟草、茶叶的国营垄断也成为专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流通改革,均输与平准。均输,就是统购统销,建立起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平准,就是物价管制,由国家来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结果是,老百姓没有多交税,而财政变得无比充沛,这并非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既有社会财富在政府与民间的重新分配。

第三,税收改革,告缗令与算缗令。算缗令,即,向全国有产者征收资产税,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和囤积商的税率为10%,小手工业者的税率为5%。这项政策导致有产者“匿财”,汉武帝又颁布告缗令,鼓励举报,敢于告发者,政府奖励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这项税收改革使得全国的中产阶层破产。

5.变法成效及对后世的影响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人口超过五千万,这也是地球上第一个“半亿帝国”,他的集权变法使得汉王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强汉”之谓由此产生。他通过持续、系统的政策试验,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上的经济治理基本模型。

负面效应是,税收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财富被迫清零,中产阶层集体破产,工商动力丧失;政府在这场运动中毫无契约精神,对政府的信用是一次严重透支,造成社会财富观念的空前激荡,民众的储蓄和投资意识从此锐减。

6.桑弘羊之问

汉武帝于公元前87年郁郁而终,之后的公元前81年2月,在汉帝国的朝堂上举办了一次关于盐铁专营政策的公开辩论会。一方是,六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反对国营化政策儒生,另一方是,桑弘羊和他的属吏。有关情况由桓宽记录形成《盐铁论》。

群儒观点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指责盐铁、均输和平准等是与民争利,造成官商勾结,物价沸腾,民间经济萧条;二是国营企业生产和经营存在重大弊端,商品要么不适民用,要么质量低劣,各级官吏强买强卖;三是出现了权贵经济,形成了权贵集团,一点也不逊色于范蠡之辈。

桑弘羊一一驳回,并提出了著名的“桑弘羊之问”:

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

国家财政收入从哪里得?

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

而这三项不是治国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课题吗?

群儒对于桑弘羊的政策,只知汹汹反对,却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案。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

-2-  王莽新政

图片来自网络

1.时间: 公元8年-公元22年

   

2.人物:王莽,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篡汉称帝,国号“新”。

   

3.变法的背景及主要政策:

汉武帝去世后,继任的几位皇帝都很软弱,中央朝纲日渐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地方上世族势力迅速崛起,西汉中后期,世族失控现象已极其严重,出现了“四世三公”“一门五侯”的“佳话”,世族门阀不可一世。

王莽变法自称“奉古改制”,围绕影响宏观经济的三大核心课题:财政、货币和土地而展开。

第一项举措,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和成都这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由原来的令、长兼理。主要职责:一是定时调节、均平物价,名曰“市平”,二是控制市场供应,三是办理赊贷,四是征收山泽之税和其他杂税。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经济事业,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其实质就是全面恢复盐铁专营和均输、平准二法。

第二项举措,货币改革。七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第三项举措,土地改革。恢复全面的土地国有制,然后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天下的土地都更名为“王田”,一律不得买卖,一个家庭男丁不到八个而田地超过九百亩(一井)的,就把多余的部分分给宗族和同乡的人。

4.变法的后果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均六筦政策由于缺乏铁腕的监督机制,穿着官服的商贾和行政官员沆瀣一气,牟取私利,财政收入没有增加多少,天下百姓却苦不堪言。七年四次的币制改革让金融秩序大乱,政府的金融信用几乎破产。土地国有化几乎得罪了所有的社会阶层。在执行层面上,行政官吏的不作为、不配合造成改革凝滞。因此,王莽变法既得罪了世族和有产者,又得不到无产者的支持,而中央有没有增加收入,可谓疲劳天下,一无所得。公元23年10月,叛军攻进长安城,王莽逃至未央宫的渐台,被人砍下了脑袋。

-3- 好句摘录

1.发展经济必须放活民间,实现繁荣,而繁荣日久,地方势力就会坐大,商人就会骄纵,中央权威就会受到挑战。此时,便需要进行集权式的变革,加强中央权威和控制力,可是如此势必会削减地方,侵蚀民间,造成生产力的下降,最终仍然会导致政权新一轮的不稳定。至此执政者面临考验:是任由矛盾激化,还是再度放权让利,促使经济复苏?

2.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一切旧币,改铸五铢钱,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两字,从而奠定了中国铜钱的孔方形式。

3.任何集权式的经济改革从本质上来说都不是为了促进生产力,而是通过财富的重新分配,使中央政府获得更多的经济权益。

4.刘彻是一代雄主,心狠无情,手段霹雳,他在改革中有效地发挥了能臣以及酷吏的作用,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官吏,用之深宠,过之则弃,绝无拖沓。

5.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三是20世纪初的民国初期,其共同的特征是,全数出现在中央集权瓦解或丧失的时期。

6.长期的分裂战乱,在中华民族的国民记忆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而根植下两个传统的价值观:其一,“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在政治上,呼唤大一统的独裁和集权统治;其二,在经济上,向往避世无争的小农社会。这是两个看上去似有矛盾的诉求,最终却在明清两朝得以“完美”实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