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教商英-究竟该教些什么?(5)
在光华的第二堂课开始了,为了给自己争取多争取几天备课时间,我决定这堂课先不开始正式的授课,而是把第一堂课了解的情况详细地向大家说明,并且列出了目前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我的课堂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有那些事情是需要他们自己做的,授课教材的优缺点,为了弥补其缺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之后,我使用第一次课的听说测试材料做例子,详细演示了听、说训练的方法,总之,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同学们可能会产生疑问的方面全部做了详细的说明。以这讲课种方式开始一门课程的好处是,学生们会对今后的学习信心满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会非常配合教师的授课安排,这就为第一次教授这门课的师赢得了了解学生、调整教学思路的时间,但是以这种方式开课的坏处也是很大的,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会立刻觉得压力山大,应激反应会非常强烈,很可能会严重干扰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下课的时间到了,还好,从学生的表现看他们对这门课还是充满了信心的,有几个同学主动上来和我攀谈,我借机问了他们几个问题,来了解一下他们对这门课的需求。
带着这两堂课上对学生的了解,我开始了最后确定教学思路的战斗。我在纸上,把学生需求一项项写出来,然后分列出完成每一项需求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并把最关键的能力和技能标识出来,最后利用思维导图把我所能想到的可以与这些能力和技能相对应的课堂活动全部画出来,看着这满满四页纸的图和表,我终于确定对了整个学期的基本教学思路: 以教材和补充材料作为素材,进行60%的听、说基本训练(包括概括大意、听力填空、回答细节性问题、用原文关键词、句复述全文、换人称复述等控制性练习)和40%的拓展性训练(包括对原文观点的评价、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解释素材中的商务概念、利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或者其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一个话题进行小型演讲等);整堂课都要充满各种练习活动,教师只是这些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只在必要时进行评价和讲解。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商英课堂上,要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我需要解决的不是教些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去练的问题。
最终,这个教学思路被证明是成功的,因为它不仅贯穿了我在光华的第一个学期的教学,而是贯穿了在光华的将近十年的教学,虽然具体的课堂活动已经被多次重新设计,但是思路始终被贯彻了下来。这期间,光华院办曾经做过一次商英听说课的学生评价,我的课堂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