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刘鑫只是一个普通人

2018-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梦由先生

我是今天才看到这则新闻的,也是今天才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是那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但今天了解这件事情之后,我的思考机器便不断地加速,控制着我写下一些文字,去思考这件事,我想问:刘鑫只是一个普通人吗?


事件回顾


江歌

2016年11月3日

留日学生江歌在日本东京中野区的公寓门外遇袭,与其同住的女孩刘鑫报警,当地警方抵达后受害人江歌已经倒地,并在送往医院不久伤重不治而亡。

11月4日凌晨03时48分

江歌母亲就女儿遇害一事发布求助微博。

11月7日

日本警方逮捕了刘鑫前男友陈世峰,逮捕理由是威胁恐吓,并对陈世峰与江歌案之间是否有联系展开了调查。

11月11日

江歌追悼会举行,刘鑫并未到场。

11月24日

日本警方公布案件的相关调查进展,确定犯罪嫌疑人为与江歌同住女孩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并以杀人罪对陈世峰进行起诉。


我认为大多数人都不自觉地进行了角色站位,把自己立于道德的制高点,如果每一个人思考的角度都是如此的话,那目前的主流观点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是,我们在思考一件事情背后本质的时候,最忌讳的恰恰就是主观代入,也就是将自己设定成某一角色作为默认选项去执行操作,那将毫无意义。回到江歌案本身,我对于江歌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也对她的家庭感到怜恤,任何一个人、一个家庭遭遇这样的事情都是极其沉重悲痛的一件事,这样的情感共鸣是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的共情能力。由这个基点展开,一般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很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大家的关注点集中在刘鑫身上,也就是那位大家口中丧失人性的主人公,她的一举一动都100%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只要她丝毫没有忏悔道歉之意,并协积极助调查,还江歌一个公道的微小举动,都会遭遇成千上万人的口诛笔伐,那么事实又是怎样的呢?事实是,刘鑫的一系列举动与大家所期待的有所出入,比如刘鑫在解释为什么没有出门搭救江歌上的反复无常,刘鑫一段长时间的“人间消失”,刘鑫微信消息和自拍的曝光等等,这些都直接把刘鑫塑造成了一个大反派,一个不可原谅的现代人。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对刘鑫的定性是:她是千千万万社会大众中的一个普通人,不是坏人,不是好人。试想,如果你处于刘鑫那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勇敢地打开大门和持刀的“暴徒”搏斗吗?我不清楚;你会在事件曝光之后,带有极强的负罪感去解决整件事情吗?我不清楚;为了让世人看到你的愧疚感,你会在余生里郁郁而终吗?我不清楚。所有的这些我都不敢确切地下定论,但我以大概率的猜测认为:大部分的人都会跟刘鑫的做法一样。为什么呢?

一方面,这样的做法是极其符合人性的。何况是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呢?人性最根本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自我的安全感,避免自我收到伤害,人们都在讨论人性的丧失,大部分人都对这一点持悲观态度,这种人云亦云的现象恰恰是对于人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否则便不会如此轻易地得出“人性丧失”这样的结论。

另一方面,刘鑫行为的直接原因还是现代社会。江歌案这样的事情我认为不是绝无仅有的,甚至比这样更糟糕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一个恰当的时间节点,现代社会的互联网技术,使得它被摆在了公众面前,让所有关心这件事情的人都自动成为庭审人员,恰恰是因为人性,所以就引发了事件的急剧升温,大家的讨论愈演愈烈,也就造成了今天事件这样的局面。我认为,所有个人都不能在这样的庭审上有合理的表现,这种庭审的特点是只要接入互联网的人都可能是庭审中的一员,跨越了时空要素,实行一种“无限追踪、无限监督、无限审判”的庭审模式,多么可怕啊!我想这是一种新型的暴力模式,这种社会大众带来的隐性压力是无法想象的,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也是一种隐性渗透式的打击,更多时候人们没有察觉是因为:你没有成为事件的主角。这里我只是更深一步地去分析刘鑫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不表示我认为刘鑫的做法是对的,我也没有直接评论她的做法是错的,我的定性是:她是千千万万社会大众中的一个普通人,不是坏人,不是好人。


其实,对于江歌案,我不想去探讨所谓的人性缺失,这一点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们在讨论善恶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失去了讨论的资格,当我们被要求在诚信承诺书上签字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本身就不是有诚信的地方,我想人性问题也与此类似。那意味着我们要漠视人性吗?不,相反,我们更应该去了解人性,理解人性之后带来的结果必定是更加理性明智的行为。其实,在江歌案里,真正该被指责的不是那位“暴徒前男友”吗?为什么社会大众没有对此引发人性的探讨呢?这一点显然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我而言,我是绝对不愿意对这号“暴徒前男友”有任何站位支持的,无疑又给天下成千上万的“前男友”抹黑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