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低小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图片来自作者在我们还未成婚之前,我母亲曾无数次极力劝他,希望他能留在我的家乡,表哥也很热心地帮他联系工作,要知道,哥哥肯出手相助,那是给了他多大的面子?可是他却始终不肯动摇。
母亲泪水涟涟的面容,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每当午夜梦回,每当我感到委屈和孤独的时候,我就会回想起来,想起父母妹妹,想起生我养我的地方。
他说,他的家乡,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于是我想到了陶潜,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他又说,那里不仅有十里桃林,还有茶园万顷,有莲子荷塘,也有雨雪风霜。春天里采茶播种,夏天割稻插秧,秋天采茶籽,捉螃蟹,摘莲蓬,冬天,竹林里寻冬笋,挖葛根,捕鱼撒网……他还说,等我们老了,要在那里养花种菜,钓鱼养虾,他给我描述了一个梦境般的世外桃源,于是我心生向往。
第一次来到这里,是在一个盛夏的傍晚,我终于见到了碧绿的茶园,铺满荷叶的水库,绿影婆娑的竹林,还有淙淙的溪流,静静的池塘,也终于见到了他勤劳善良的父亲母亲。
第一次吃到他亲手做的饭菜,席间,听他母亲讲他童年的趣事,看他父亲为母亲夹菜,心里有一种莫名欢喜和感动。我想起我的父亲,在儿女面前,他很少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我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无论是雕龙画凤的屋檐,还是镂花绘彩的木床,不管小巧精致的梳妆匣子,铜制的调羹,还是格子间似的多功能碗柜和红木的衣橱,……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质朴的光泽和历史的沧桑感。
夜幕降临的时候,他用一口大铁锅烧好洗澡水,舀了一桶放在屋后的一块空地中央,这是一小块由院墙和屋子围起来的水泥地,有点像我家乡的那种天井。等他关上门出去,我站在那里,看向屋檐墙头上的蓬蓬青草,看向屋外的竹林和树木,看向深蓝天幕上那一弯新月,那满天闪烁的星光,那是怎样的美好呢?我却难以形容。
在这些美好背后,我也震撼于他家里的贫穷,喜欢他的坚韧执着,从容不迫,质朴和勤劳。他是家里的幺儿,上有爷爷奶奶和父母的疼爱,前有姐姐为他挡风开路,因此他很少关注他人的喜怒哀乐,然而就是因为这一点,在婚后的岁月里,我时常为此生气,恼恨,可他却总是后知后觉……
在他的潜意识里,这里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这里有他的父母亲人,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这里于我而言,从一开始是陌生的,是不被理解的,也是不习惯的。
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我们有了的孩子之后,就很少回到这里,只有在他和孩子同时休假之时才能回来。
如今,年岁渐长,我渐渐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在这个杏花微雨的清晨,我在后院一边刷牙洗脸,一边听孩子朗诵那首辛弃疾的《村居》,抬眸间,墙头那些刚刚长出的青草,那些树木和竹林,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心安。那个曾经明朗天真的女子,在跨过岁月的风霜雪雨,在经受了柴米油盐的洗礼之后,在这一刻,终于又与那个曾经的自己重逢!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