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散记1:我期待
2018年4月15日,周日,下午1:30。
邹平到泰安的大巴车,准点出发。
一路与同行的老师聊得畅快,同行老师服务于幼儿园,我则就教于小学。一路一题,家庭教育,共同关注。
新时代,新时代的教育,我们面临新形势,遭遇新情况,遇见新困难,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既能帮助学生的家庭获得成长,取得幸福,又能促进我们自己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人身上的重大课题,是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解决的教育难题。
下午4:30,到达泰安汽车站。
第一次来泰安,首先接触的是出租车司机。
出了站口,刚站定,一个女司机便凑上前来。她低声说:“去哪儿?高铁站吗?”“不,去帝苑酒店。”我应到。“行,走吧!”她一指。
循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一辆黑车!”我心里一惊。
我又往前瞧了瞧,发现前面正停着一辆正规出租车。我便说道:“算了,我再找一辆吧!”那位司机突然提高了嗓门儿,“你找不到的,那辆不去的。”她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我们一听,赶紧离去。
站在对面的街口等车。不多久,一辆正规的出租车接到了我们。
说它“正规”,不只是车型和手续,更多的是司机的热情好客,侃侃而谈。短短十几分钟,我们从“泰安国际马拉松赛”谈到“泰山”,从“滴滴打车”说到“共享单车”,甚至聊到“中国梦”。
这哪是打车,分明是新闻联播的“民间版”。
谈话中,我分明能感受到司机生活的辛苦,同时也能强烈地体会到司机的那份乐观,那份淳朴。
好一个样样精通的司机!
好一个善良、乐观的泰安人!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聊这两位司机呢?
因为这两位司机所代表的“类型人”,恰恰是我们所面对的家长的缩影。
我们的班级里有特别热情的家长,也有冷眼旁观,偶尔拆台的家长,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类型的家长。
怎么看这些家长及背后的孩子?
我们怎么办?
有多少种类型的家长,就有多少种类型的孩子和家庭。
这么多类型,难道我们只有一种办法,一种思路,一种可能?
也许还有很多的路,也许如鲁迅所说——
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前提是,我们想走,我们要走,我们能走。
我相信来参加会议的老师们,都在“走路”,都是“尺码相同,频率相近”的同行者。
所以,我相信,我们能走的更远,走得更有品质。
会议流程认真阅读会议的流程,我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期待——
面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和家庭,我知道,我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期待——
会议结束,在专家的引领和同行的启发下,总有一个方向,总有一条路。
那条路就是一束光,离我们不远。
温暖如初!
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