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幸与不幸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俄历)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尔斯泰创作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想借此探讨“家庭”这一主题。但是回望其漫长的一生,却很难说清他本人的家庭是幸还是不幸?
01 放纵而糜烂的青春岁月
托尔斯泰的家庭是乡村贵族。祖父曾经是个省长,他的爵位就是从他祖父那里继承而来。外祖父是上将。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五。
.
他的祖父非常好赌,临终前已经几乎把家产全部败光,托尔斯泰的父亲继承到的只是一副烂摊子,不过好在幸运地娶到了托尔斯泰的母亲,得到了一座大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现为博物馆),而托尔斯泰就是在这幢大庄园里出生的。
他出生于1828年,母亲在他不到两岁时就病逝了,父亲对他影响比较大,但也在他仅仅十岁时就去世了。
父亲喜欢狩猎,也喜欢读书,家里藏书很丰富,这为托尔斯泰日后成为文学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托尔斯泰天性敏感多情,有个绰号“爱哭的里奥娃”。
他一开始是跟着家庭教师学习,后来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大一结束时因为成绩太差必须复读,于是转到法律系,后来又转学到圣彼得堡大学,但成绩始终很糟糕,因此最终也没有拿到文凭。
后来,一些贵族亲戚带他走入贵族圈,他开始频繁出现在贵族所举办的家庭宴会上,舞会欢宴夜夜笙歌不断。他从1848年开始热衷玩牌赌博,一赌就是十多年,甚至变卖了一部分父亲留下的家产用于偿还赌债。
1858年,他跟随长兄前往高加索服役,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因作战英勇而被授予奖章,提拔为陆军中尉。不过,他在这里并没有如他预先设想那样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依旧花天酒地,疯狂行乐,与吉普赛人赌博,还和女人偷欢,被传染了梅毒。
他也曾经懊悔不已,但往往总是不久之后就故态萌发。
他长得不太高,模样也很普通,因此,他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经常对自己的长相感到绝望,从而非常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希望能用时尚服饰来掩饰长相问题,还喜欢显摆自己的家族。
他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暴躁地提出反对意见,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说话非常尖酸刻薄,对别人十分苛刻,只要有谁对他稍有不敬,他就想着要与人决斗,一决高下。
一个农奴的妻子给他生了个孩子,他给这个私生子取名提摩西,很久之后,提摩西成为了他家里的一名马车夫,专门替托尔斯泰的其他孩子驾车。
托尔斯泰喜欢尝试新事物,不怎么稳重,也不太坚韧,他曾经办了两年时间的学校,给农奴的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声称要把自由还给农奴,在晚上陪着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给他们听,或者教他们唱歌,总是忙到很晚才回家。但两年后就关闭了学校,原因是他对结果很不满意。
不过,这时候又一桩新鲜的事吸引了他,那就是婚姻。
02 婚姻生活:蜜糖? 砒霜?
托尔斯泰结婚时34岁,妻子索尼娅18岁,是一位宫廷御医(贝尔斯博士)最小的女儿。贝尔斯博士是莫斯科上层阶级里的名人,很早就与托尔斯泰家里有往来。
据说,年轻时候的索尼娅姿色动人、身材曼妙,而且活力十足,富于青春气息,声音也很好听,特别是与托尔斯泰默契十足。托尔斯泰曾经以单词的首字母拼成一长列,年轻的索尼娅竟然完整地猜出了这句话的意思。
结婚之后,索尼娅一生16次怀孕,生下13个儿女,其中5个夭折。娶妻生子后,托尔斯泰逐渐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在伏尔加河的东岸购置了一座庄园,拥有大概一万六千英亩左右的土地,妥妥地跻身于俄国乡村贵族之列,在这期间,他写成了两部旷世之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婚后的前六年,是托尔斯泰夫妇琴瑟和谐的美好大时光。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亲友圈中大肆秀其恩爱和幸福:“和索尼娅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幸福,一万对夫妻中只有一对才享有。”
索尼娅精力充沛,不止照料着一个大家庭,还要打理着一个大庄园,还经常长时间熬夜誊写托尔斯泰的手稿。
潦草的字迹往往只有她才能辨认清楚。
有时候托尔斯泰奋笔疾书的笔记,或者不完整的句子,索尼娅不得不连猜带蒙地写出来。
据说,《战争与和平》庞大的手稿她前后誊写了7遍,但是乐此不疲。
索尼娅还很有艺术天赋,托尔斯泰45岁时的一幅画像,就是索尼娅画的,这是作家人生中第一幅肖像画。
她热爱音乐尤其是歌剧,和托尔斯泰一样都很爱弹钢琴,他们的子女中,两个孩子后来成了音乐家。
家里还设有一只专门的邮箱,家里的每个人都能写故事、新闻、诗歌等等,不署名投进去,星期天晚上全家围坐在茶炉边取出来阅读评论,其乐融融。
这段时间,他生活得很充实、很健康,也很知足。
索尼娅十分苛刻,占有欲和嫉妒心都很强,而托尔斯泰也非常严厉并且固执己见,因此他们常常吵架,但是,每次吵完后很快就会重归于好,总的来说还是很幸福的。
但是,慢慢的,两人之间因为宗教信仰问题以及一些生活和思想上的差异,心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比如在妇女问题上,索尼娅在1871年生下第5个孩子时经历了特别严重的产褥热,差点因此丧命,她为此感觉很恐惧,想方设法采取避孕措施,唯恐再怀孕,但在托尔斯泰看来,妇女的天职就是生育孩子并且将他们抚养成人。
在宗教问题上,托尔斯泰在51岁时宣布放弃东正教的信仰,而索尼娅是不折不扣的东正教徒,不允许孩子们脱离宗教教育,不允许自己违逆上帝的意志,并要求自己恪尽职守。她想不明白也不支持托尔斯泰改变信仰。
托尔斯泰后来认为一个人不能为他人而活,所以自己动手生炉子、打水、洗衣服、制作靴子,还与农奴们一起种地、砍树、运送干草,但是索尼娅不认同他的这些做法,觉得整天干重活对托尔斯泰来说没有丝毫好处,虽然做这些事情的确可以让大脑放松,但却不是他应该干的正事。
就这点来说,索尼娅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对于托尔斯泰而言,确实他原本是可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的,因为他的长项并不是做这些体力活。他穿着农奴的衣服,整个人邋里邋遢,有时候刚装完粪就带着一身臭气回到家,坐到桌边吃晚饭,导致家人们不得不把窗户全部打开;他做的靴子很差劲,完全无法穿。
他后来迷上了吃素,认为这是节俭,但在索尼娅看来,这反而是一种浪费,因为考虑到他要吃素,所以她就得做两份晚餐,投入额外的精力与金钱。
他认为财产不道德,有财即有罪,决定放弃自己的所有。但是,索尼娅不愿意受苦,也不愿意毁了孩子们的身份与地位。因此,他们常常吵得不可开交,托尔斯泰曾经数次夺门而出。
后期托尔斯泰非常有名,上门拜访他的人很多,家里常常聚集这一堆从各地来的追随者,拿着小本子记录他所说的每一句话。这对于索尼娅来说也无法接受,她认为其中一些人是“马屁之徒”,特别讨厌其中一个叫切尔特科夫的人,他比托尔斯泰小26岁,一直到托尔斯泰去世都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是托尔斯泰信仰运动最有力的幕后推手,后来支持托尔斯泰在遗嘱中把自己的所有版权“捐给人民”,以便让其思想传播得更远,由此被索尼娅视为头号敌人,这让夹在其中的托尔斯泰烦不胜烦。
托尔斯泰一心宣扬与爱有关的理念,不再把精力放在写作和经营庄园上,导致收入竟然不够用来养家糊口,没办法,索尼娅只得要求他把1881年之前所创作的所有作品的版权都拿了出来,由索尼娅筹钱创办了一家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用于养家。
但是在托尔斯泰那里,他却认为作家不应该独享自己作品的版权,因为他觉得个人财产是不道德的存在,因此他决定收回包括诸多著名作品在内的早期作品的版权,并打算放弃自己所有作品的版权。
索尼娅当然不会答应,毕竟没有了那些作品,家庭生活就得不到保障。于是,两人开始了长期的针锋相对。
托尔斯泰六十八岁的时候,五十多岁的索尼娅竟然与一个作曲家塔纳耶夫有了婚外情,虽然他们最终并未就此分开,但托尔斯泰与妻子的不合已经不再是秘密。
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虽然改变了信仰,却依然没能得到幸福:家庭矛盾层出不穷,夫妻间的争吵更是旷日弥久。
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又闹不和。之后,托尔斯泰的妻子曾跪下恳求托尔斯泰为她再读一遍早年时代丈夫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以找回当初的甜蜜,但是托尔斯泰当时已死了心。
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公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03 文学成就
托尔斯泰认为自己的童年“纯真美好,富有诗意”,1852年他发表了处女作半自传体小说《童年》。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
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尼娅结婚后,在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下,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
04 写在最后
在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他常被画家画成一个巨人的形象。晚年,许多崇拜者抱着朝圣的心态去拜见他时,以为会见到一名身材高大的男神,但其实他很普通,个头不高,免不了有点失望。
但确实,托尔斯泰于俄国来讲,是一个巨人般的存在。出了文学上有目共睹的杰出成就外,他在许多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俄国人的生活。
作家茨威格曾经说过:托尔斯泰代表的不是他自己,他代表的是所有俄国人民,因为他与整个俄国同呼吸,共命运。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介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