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1天同频阅读营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15685/59fc8df6739e5e2a.png)
21天前无意间刷微博发现了阅读营,其中“同频”二字吸引了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阅读课程。记得两年前在微信公众号中奖了一本三毛的书籍,等待了一周终于到手,喜爱的不得了,我在朋友圈写下“同温层”三个字,意为距离远方相隔,心却在同温层下相聚。
我们都喜好阅读,也都因阅读相聚在同频的空间里,一切都刚刚好。
一:阅读仪式感
加入课程最单纯的目的是想利用这短短的21天让自己的时间成为体系,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双十一刚刚淘了7本书准备成为年末的精神粮食,恰巧赶上时期,便把这7本书籍当作目标书籍阅读。
每天晚上6:30是群里回答小问题的时间,这个小举动让生活有了仪式感,也让自己懂得停下来思考。每天早上6:30-7:30是心流时间,阅读一小时。在还未参加阅读营时,也规定自己每天早上阅读一小时再起床,但是效果不是特别好,常常会因为睡眠不足,懒惰说服自己明天再起吧,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拖延症,一个原因现在分析是因为书籍本身的吸引力不够强大,购买的书不成体系时,看书的时间也会断断续续的,而那些读过的书就是一个表象,根本没有进入到脑子里面去。另一个原因是有同频的小伙伴一起阅读,每天打卡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也更加有动力促使自己去阅读。
课程结束后每天早上阅读这个习惯依旧保持着,让繁忙的一天中多出与自己心灵相处的时间。书中的内容也会随着一天一天的坚持阅读变为自己的东西,在合适的场所运用起来。记得大学时特别喜欢阅读三毛的书籍,甚至是痴迷,她的文字带我进入了除去现实世界的另一片天,每天在校园里一个人来回,却完全感觉不到孤单,她的灵魂早已注进我的身体里,她的精神也带我去往过憧憬已久的沙漠。我想,这便是文字所带来的力量。
二:阅读延伸
我有一个漂亮的小本,记载着这些年看过的书的一些金句摘抄,前前后后写下来也有几万字了,没有书看的时候,就会把它翻出来浏览浏览。我也会写阅读观后感,一些浅层次的所思所想,当然是被大学老师逼迫着写的,导致这个习惯从未延续下来。阅读笔记对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我知道它的存在,却不知如何使用,直至现在我所理解的应该是夹杂在阅读摘抄与阅读观后感之间的,它不会全盘摘抄,也不会通篇观后感,而是对整本书籍阅读后的整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课程结束后,在网上专门淘了一本读书笔记本子,每读完一本书,会留给自己1-2天的时间整理笔记,这样又会对有趣的内容加深印象,对日后的复习也节省时间。
“思维导图”对于我而言也是新鲜的词汇,这次课程也有重点提到。亲身实践后觉得太实用了,人的记忆是有限且混乱的,现如今我大概都回忆不起二十几年前的我做过哪些事,只有模糊的概念,即使翻翻日记也不能串联成一条清晰的线。做了十一月的思维导图后,对这个月的事情完成的未完成的都清晰可见,甚至还会在心里默默许下诺言,下个月争取比这个月做的更好,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激励吧。
当然,还有现在正在写的“复盘”计划,也是一种收获。
在时间管理方面也更加严谨,习惯性的随身携带小本,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记下,完成后打勾,这是治疗我的拖延症最好的办法之一。但近来出现了一个小问题,每天列出的事情清单超过一天的时间量,就会无限期的延后,第二天又有新的事情出现,导致堆积的小事情需要一直延期,行动上慢半拍,心理上也过不去,这是近来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许,我需要与自己和解,不着急的慢慢来。
三:阅读计划
在这21天里预期是完成7本书籍,但期间有个紧急的画稿耽误了整整一周,阅读降至5本半,任务未完成,送自己的奖励也不了了之。付出的时间与完成书籍阅读是成正比的,在参加课程期间,阅读就像是一场小型的游戏比赛,大家参与其中,为自己立下的目标而奋斗,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各自阅读,所以,这个未完成阅读计划的安慰听起来也更合理一点。
阅读笔记本到后,完成了三篇阅读笔记,很安心。
新的一年里,计划主题阅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史,温习并无知的去探索,从古到今的思考,活的更加通透。
这是我延迟而又蹩脚的复盘阅读营,常常打开电脑不知道如何开始,但阅读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