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4)读《华杉讲透论语》21:学问的境界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孔子是讲他求学上进五十五年的进步感受。
五十五年的求学生涯,孔子说他走过了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
第二个阶段,是三十而立。“立”不仅是自立,还是立志。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可见立志很难,要有定向才行。
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疑惑。外界一切言论事变,都知道它怎么回事,对其深刻处、究竟处、相互会通处,我都晓得。就像今天这社会,发生什么事,谁说什么话,它怎么回事,你都一眼看明,这叫不惑,俗称“明白人”。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
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还是讲守志之难!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所以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即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平定宸濠之乱后,在暗无天日的朝政,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他凭着天命良知,“我心光明”一往无畏,战胜了所有困难。
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大风大浪过来了,见多了,外界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刺激,既然我自己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我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能心平气顺地去帮助它、教化它。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了。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如果越了规矩法度,他自己就不舒服、不得劲、不安心,马上自动会调整过来,人生进入自动巡航,无论处理什么人、什么事,不用勉强自己,自然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
此时就能知行合一了。
感悟:对照孔子走过的人生阶段,我不由地想:开始明白似乎有些晚,但是没有耽误“四十而不惑”,还是渐渐明白些了。
关注修身、修心,努力学习,坚持写作,规划人生,还好没有虚度。虽不及圣人先贤,却也能慢慢困醒。
这得益于虚心学习,读书进取。如此,也越发爱上读书写作。不是所有人都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但是我觉得它就是生活,不仅如此,它还是我雷打不动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