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笔记读书

找回做自己的勇气——读《相约星期二》

2018-09-06  本文已影响15人  冬日暖阳1

1994年8月,七十多岁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被确诊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症。在一点点丧失对身体的控制,痛苦而缓慢的死亡过程中,他分享了自己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由他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记录整理,写成《相约星期二》。读完全书,我发现,它不仅记录了教授关于死亡、恐惧、婚姻、有意义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更让我们在阅读的中,扪心自问,找回做自己的勇气,活出自己的价值。

从无缘无故摔跤到踩不住刹车告别驾驶,再到依赖拐杖行走,不久后坐上轮椅,渐渐地每天只能蜷缩在窗前的躺椅里,吃、坐、移动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对莫里教授而言,能以物质衡量的幸福都不再有意义。他决定把死亡作为他的最后一门课程,让更多的人能从他缓慢的死亡过程中学到点儿什么。他记录自己在死亡阴影下对生活的思考,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接待来访者……

“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莫里说。“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地萎谢的确很可怕,但它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他笑,“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的。”

死亡一步步逼近,痛苦与日俱增,莫里教授却从中感受到“幸运”。在病魔面前,能减轻苦痛折磨的,不是名望、豪宅,是勇气、幽默和智慧,是内心的力量。

只有当你觉得它是问题时,它才成为问题。尽管我们的安全感和舒适生活离不开物质,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解决温饱之后,决定心情或生活质量的根本因素更多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得失,面对不如意。

莫里教授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与他的成长经历和职业密不可分。他八岁丧母,不懂英语的父亲沉默而冷淡,从未给过他和弟弟感情的交流和关心。幸运的是继母补偿了他在母爱与家庭温暖上的匮乏。读完硕士和博士后,他在华盛顿郊外一家名为栗树园的精神病医院工作了五年,那里的病人多数来自富裕家庭,在生活中却都遭到别人的冷淡和厌弃,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财富并没为他们带来幸福和满足。

莫里对以名利衡量的成功,及所谓的信奉金钱至上的主流文化持批判和不接受的态度。他说“你应该建立自己的小文化,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

我们的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年7月,94岁寿诞之前,叶嘉莹先生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次捐赠,让一向不愿在媒体曝光的叶先生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面对这关注,她有些无奈“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但她又说“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一个人格的心性修养,是你内心自己的一种坚强和自足,不会说倚赖我外边拿了多少钱,我发了多少财,你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那里。”这就是叶先的坚守的自己的小文化。这坚守让她幸福地浸润在古典诗词中,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

建立自己的小文化,需要时不时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扪心自问,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

关于成功,关于有意义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来自于个人内心的追问与思索,关于婚姻家庭更是如此。

作为成年人,《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向教授坦承了自己在生育孩子上的矛盾心理:视孩子为自己事业上的绊脚石,觉得他们在迫使自己干那些本不愿干的"家长"活儿。

“每当有人问我要不要生孩子时,我从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莫里望着大儿子的照片说。“我只说,在生孩子这件事上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就是这么回事。也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它。你和朋友无法做这事,你和情人也无法做这事。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家庭意味着什么?莫里教授这样回答“家不仅仅是爱,还是心理安全,知道有人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这是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老人的感悟。在他看来家和子女不是负累,也不是可以计较投入与回报的地方。是一个人爱的守侯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因此,做选择时无需外在前提条件,更多关乎内心,每个人的一生怎样才开心幸福终究自己才最清楚。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嫉妒,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工作中是这样,人生大事的抉择也是这样。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给他带来的幸福,比一个人有什么东西或别人是怎么看他的给他带来的幸福要多得多。”《相约星期二》的莫里教授和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都践行和验证了这一观点,这践行和验证教我们思索与自问,帮我们找回做自己的勇气,活出自己的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